農業大省吉林生態環境良好,擁有豐富的生物質、風能資源。在吉林“貧煤少油缺氣”、一次能源主要依賴輸入的背景下,開發生物質資源、風能資源這些可再生能源,對于優化能源結構、增加能源供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促進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組來到了吉林,考察這里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情況,探尋其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為全國人大進一步貫徹落實《可再生能源法》提供參考。
生物質能源顯身手
在國能公主嶺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燃料場里堆得像小山高的不是煤炭,而是玉米秸稈、玉米芯、稻殼、稻草和農村廢棄物。這些過去散落在田間地頭、燒了怕污染環境的農業“下腳料”,如今卻成為可以用來發電的生物質燃料。所謂生物質,就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機物,主要包括農林廢棄物、動物糞便、能源作物和生活垃圾等。
吉林省公主嶺市委副書記、市長楊洪波介紹,公主嶺項目是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第26個投產的生物質發電項目,每年可消耗燃料約30萬噸,替代1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5萬噸。
由于生物質能源來源分散,需要經過收集、加工、運輸等環節,當地出現了一支專門到農村地頭從事收購的“經紀人”隊伍,這也解決了1200多人的就業,并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8000萬元以上。利用生物質發電,既保護了環境、節約了能源,又繁榮了農村經濟,可謂一舉多得。
吉林雖然一次能源短缺,卻擁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2012年,吉林可收集秸稈資源量約為3600萬噸,能源化利用總量每年約為1200萬噸,相當于600萬噸標煤。如何打開大自然賜予的資源寶庫,使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成為當地政府和企業研究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