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春市吉隆坡大酒店,這里的生物質顆粒鍋爐已經提供了5個供暖期的優質供熱服務,減排1萬余噸二氧化碳的同時,每月還能節約供熱支出約30余萬元,全年節約供熱費用近50%。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會長、長春宏日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洪浩告訴記者,這種生物質顆粒來自木材加工的剩余物,能夠將體積縮小到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更加便于運輸。現在該公司已成功建立起以林業生物質資源為主的原料加工、配送、供熱運營的能源合同化管理完整產業鏈,并將業務拓展到了北京、山東等地。
“實際上,在國外,生物質能源在可再生能源中占60%,而其他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可再生資源加在一起才占40%不到。瑞典生物質能源的使用已經超過了化石能源,占到了能源結構比重的70%。”洪浩介紹,生物質能源因其可再生、低碳、綠色環保等特點,在世界范圍內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繼煤炭、石油、天然氣三大傳統化石能源后的第四大能源庫。
發電企業為何喊虧
地處吉林省西北部、鄰近內蒙古的白城市,是東北地區風能資源最具開發潛力的地區。據專家測算,白城市可開發風電面積6865平方公里,可開發裝機容量2280萬千瓦,年可發電460億千瓦時,有人把這里叫做“陸上風電三峽”。
然而,對于華能、大唐等風力發電企業而言,“吃螃蟹”的滋味并非當初想象的那么美妙。從2010年開始,隨著熱電聯產機組的增加和風電裝機的增加,棄風問題開始出現。2012年,白城市風電利用小時數僅為1407小時,與設計的年發電2100小時相比,白城市風電場全年棄風率在30%以上;特別是冬季供熱期,受熱電聯產機組“保熱調峰”的影響,風電場棄風率在50%以上,嚴重影響了白城風電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