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IBM表示,公司旗下大多數項目都與當地社區、市政廳有良好溝通,數據收集計劃也都得到使用者同意。
以里約為例,在貧民區改造項目中,IBM把設計方案公布到網絡上,鼓勵大家上傳自己的點子,共同設計他們自己的房子。項目設計師阿拉斯泰爾·帕爾文說“長期以來,城市由1%的人建造,由99%的人消費;我們希望這個項目有所創新,讓99%的人為99%的人建造城市。”
倫敦部分城區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看起來與未來城市不相干,但一些小型社區改造項目也在努力彰顯未來色彩。工程咨詢公司A rup參與了托特納姆社區重建項目,該社區在2011年的騷亂中遭受重創。作為項目的重要一環,A rup與社區居民進行了充分溝通,包括參與騷亂的幫派成員。
公司城市設計部負責人馬爾科姆·史密斯說:“我們逐漸理解他們的挫敗感,聽取他們對托特納姆的意見,以及對這座城市的個人需求。”于是,重建項目中包括一個多功能社區中心,其中有圖書館、育兒區和成人學習設施。
未來城市的命運究竟掌握在大公司手中,還是由市民說了算,現在不得而知。研究機構Fabrica負責人丹·黑爾的話也許值得思考:“我們創建城市不是為了效率,而是為了文化、社交和共生,這些偏偏都非常不講究效率。”
他說:“將來的發展趨勢應該是:智慧的市民打造智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