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9月13日文章,原題:中國光伏企業攻勢瞄向日本近期,中國與歐盟就中國產光伏產品在歐洲市場的傾銷問題達成了和解。歐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市場,此前,中國產光伏電池的6成出口歐盟。但今后的相關貿易量將受到限制。而無法進入歐盟市場的中國光伏產品將轉而流向日本。得益于日本國內實施的電力收購制度很多日本企業今后也將面臨潛在的威脅。
中國企業蓄勢待發
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制造商、中國英利綠色能源的負責人曾明確表示要大幅增加對日本的出貨量,計劃將今年的對日出口量累計增加到45萬千瓦,相當于2012年的20倍以上。這一規模也已相當于日本國內第5位的三菱電機的產量。
英利的員工大多數平均年齡在20-30歲,都是每天一大早就開始學習英語會話,長時間從事工作的所謂“工作狂”。2012年,英利取代中國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成為業界的全球龍頭。英利希望增加對日出口的背后正是中國與歐盟間存在的貿易摩擦。
歐盟委員會2012年秋天因懷疑中國光伏產品對其市場低價傾銷而啟動了調查。中國2011年對歐盟的出口額達到了210億歐元,一旦受限將對中國的出口產生嚴重的影響。為此,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尋求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就解決該問題進行磋商的同時,對歐盟產葡萄酒展開反傾銷調查等,與歐盟展開了政治上的周旋。
在7月份雙方達成的和解內容中,主要針對中國出口的產品設定了“最低價格”和“數量上限”。具體內容沒有公布,但據稱最低價格為每1瓦的發電能力合0.56歐元,而數量則被限制在每年700萬千瓦。這一數量上只相當于歐盟年需求量(約1500萬千瓦)的近5成左右。因此,將近有500萬千瓦的光伏出口產品將找不到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