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的興建帶動了周邊設備及分布式能源的市場。張先國毫不諱言GE對于中國市場的青睞,“到2020年美國的電網市場投資規模約有6700億美元,其中88%是設備投資,而在中國這一數字也將達到6000億美元左右,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合作抓住這個機遇,成為市場的主流供應商。”
日前,國家電網公司發展策劃部主任張正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5年國家電網將投入6200 億元人民幣,建設20 條特高壓線路,以將西南的水電和西北的風電傳輸至中國東部。
然而這個看上去很美的市場,在現實中卻遭遇尷尬。
“新能源的發展需要三個前提,即經濟性、技術成熟以及基礎設施完善。”王玉鎖表示,目前中國能源的生產往往集中在西部,而消費端則在東部,能源輸配負荷巨大。“而新能源由于供應波動較大的特點,入網方面一直存在較大的困難。”
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棄風電量約200億度,較2011年的規模翻倍,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超過100億元。而在西北地區興起的多個大型地面光伏電站,也相繼面臨并網難題。
“與火電、水電不同,風力有大有小,日照也時有時無,因此風電場和光伏電站所產生的電力與傳統能源相比并不穩定,需要電網消除諧波后才能使用,而且風力發電功率曲線和負荷曲線存在著時間錯配的難題。”對此,一位電網企業人士直言,盡管從技術層面來說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但風電和光伏并網不但不能增加利潤,反而增加了管理難度,還需要電網企業額外投入大量的資金和更新設備。
更重要的是,來自于風電和光伏發電還有可能為電網企業帶來安全隱患。“安全隱患的一旦爆發,就會引發大面積停電的事故,而這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中是不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