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愛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剛認為,三水工業園若能借助入選首批示范區的“東風”,結合光伏產業商業化模式、區域能源供應、智能微電網等下一代城市發展方式,快速切入,走出一條城市和產業相結合的低碳發展道路,必定能后來居上。
事實上,大規模推廣光伏終端應用藍圖,已經上升到園區戰略實戰的層面。
“除了現有的企業應用外,我們還計劃打造一個光伏社區。”吳成貴介紹,目前園區正計劃通過“三舊改造”的政策,對園區周邊的農村進行舊村居改造,同時還將推進完善園區生活配套的鄰里中心的建設,“這些場所或都將建設分布式屋頂發電站,建成后的規模有望成為全省最大。”
此外,園區將大力推進微電網和智能電網的應用。“在一定的區域所有用戶在屋頂裝了電站,可建一個微電網系統,一戶的電用不完,剩余的電量可以自動調節到鄰居家使用,反之亦然。可使屋頂光伏電站所發電就地消納最大化,以減少變損,提高效益。另外在就地消納不完的余電還可以進一步轉到電網公司的系統,實現智能調節、動態平衡。”吳成貴告訴筆者,目前分布式光伏的規模化應用全國都在摸索,在技術已經完全成熟,若能搶占到制高點,有望成為全國的標準制定者。
探索 借力政策和金融工具撬動商業化運營
以往由于投資金額大,回報周期長,且國家的相關補貼政策并不明確,企業對建光伏屋頂電站一度持謹慎觀望的態度,導致其商業化運營模式一度受阻。
在陳剛看來,光伏發電商業模式將是太陽能產業下一個制高點。他介紹,在國際上,各國普遍促進光伏應用市場,帶動光伏產業發展,最終達到平價上網目的。如2004年德國推出光伏發電上網策略,形成一整套成熟商業模式,光伏發電成本大幅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