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政策制定方的規劃目標,到“十二五”末,國內要形成1家年銷售收入過千億元的光伏企業,3-5家年銷售收入過500億元的光伏企業,3-4家年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光伏專用設備企業。
多晶硅環節首當其沖
過去兩年的光伏全行業低迷期中,受打擊最大的是處于產業鏈最上游的多晶硅環節。與中游制造業企業雖訂單“荒”但大部分依然苦撐度日的情形相比,多晶硅環節80%的企業均處于停產狀態,最低潮的時候國內僅有4家龍頭企業勉強維持開工。
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的報告,今年上半年,多晶硅企業的開工率長期維持在不足15%的低水平,上半年全國2.8萬噸的多晶硅產量中,有2.2萬噸產自保利協鑫旗下的江蘇中能硅業,這意味著剩下的四十多家多晶硅企業總計產量僅為0.6萬噸,這與一半企業均達萬噸級的產能規模來說,產能利用率十分低下。
分析人士認為,去年3月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已開始實施,自此之后該行業就陸續步入整合期,隨著后來由于行業低迷至深而導致的中小企業關停潮加速推進,特別是此次光伏全行業準入條件發布出臺,或將推動多晶硅行業企業整合潮相比其他環節更加“慘烈”。該人士進一步指出,市場準入和兼并重組無疑將促使光伏行業優勢企業廣泛受益行業集中度提高,特別是具有產能規模優勢及技術實力支撐的龍頭企業。這一點將在多晶硅環節體現的最為明顯。未來,諸如保利協鑫、特變電工、新光硅業及大全新能源這樣的擁有產能規模和技術指標符合產業政策門檻的優勢企業將在整合潮中加快收購兼并的步伐,進而實現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