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光伏行業尤其是光伏制造業而言,即便市場需求真的能夠有效釋放,其容納空間也將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反倒是圍繞著存量巨大的光伏電站市場而衍生出來的各種服務性需求,或有可能成為光伏行業未來最具想象力的發展空間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廣明
在經歷嚴冬之后,光伏制造業已露出復蘇跡象。
有數據顯示,隨著市場需求的放大以及生產成本的進一步降低,一些具有優勢的光伏制造企業的毛利率開始穩步提升,行業隱現企穩跡象。
但是,另一方面,隨著下游新增裝機容量每年以數十吉瓦的規模大幅增加的同時,一個新的問題或許將不得不需要引起重視,即對光伏電站市場而言,其理論上的最大裝機量到底有多少?
以中國的分布式光伏市場為例,有數據顯示,全國建筑物可安裝光伏發電約3億千瓦, 其中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可安裝8000萬千瓦(80GW)。
對于中國現有的分布式光伏項目而言,工業園區無疑是首選的安裝地。如以2014年預計8GW的安裝量來計算的話,上述市場理論容量,大概十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全部用完。
當然,這一計算方法可能過于絕對和武斷,但借此卻可以說明一個道理,對于光伏行業尤其是光伏制造業而言,即便市場需求真的能夠有效釋放,其容納空間也將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反倒是圍繞著存量巨大的光伏電站市場而衍生出來的各種服務性需求,或有可能成為光伏行業未來最具想象力的發展空間。基于此,也為行業相關方提供了新的課題。
對于政府層面而言,盡管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行業的政策,但目前僅僅停留在刺激制造業這一較低的層面。因為,對于中國現有的光伏應用終端市場而言, 并不能稱之為理想的狀態,尤其是在退出環節,仍面臨著路徑過窄、長期無法解套的境地。
其破解之道,應是對一些創新的商業模式予以鼓勵和扶持。比如,可以借鑒美國市場以電力購買協議(PPA)/租賃為載體的第三方融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