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設備市場的火爆也能證明市場的恢復。從事二手光伏設備生意的周海文最近的電話沒有斷過,“企業都在拼命找二手設備,國產層壓機價格從2013年初的10萬元一臺已經漲到60萬-70萬元一臺!敝芎N恼f,最近很多企業稱跑幾個省都買不到貨,他最近甚至跑到韓國和歐洲去找已淘汰的設備賣給國內。
過去18個月,在這個行業跌倒的不僅是民營企業。2014年1月2日,天威四川硅業破產;1月6日,中海油因持續虧損,宣布退出新能源業務;2013年一年,BP、西門子、通用電氣等跨國公司,都紛紛宣布退出光伏業務。
巨頭們止虧的策略是斷臂退出,但商人程胥榮還是希望能把4億元賺回來,為此他重新調試了生產線,重新計算了每個生產環節的成本和損耗,并做了擴產的決定,將產能從現在的150兆瓦擴張到300兆瓦!皬吞K的速度超出想象地快。”程胥榮對記者說。
如今二三線光伏企業的信心滿滿和重新擴產,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是危險的,甚至有人擔心會引發又一次危機。工信部電子信息所副所長王世江就認為,國內市場啟動得過快了,沉睡的產能并沒有被真正淘汰,就再度被喚醒。
盡管擴產,但與過去不同的是,經歷過產能過剩危機的光伏企業更加謹慎且低調了。“過去熱衷于宣布擴產和簽訂大單,現在什么事都不喜歡太透明了!苯K一家著名光伏企業的高管說,“包括成本也不再那么透明。”
對浙江省太陽能協會秘書長沈福鑫來說,企業的低調造成的另一種影響,是全行業的真實情況更難被掌握,如果說上一輪光伏大躍進對政府部門的反思是行業管理能力的話,現在的隱蔽性則更高。
“稱王稱霸”還是堅持“小而精”
2013年12月19日,穿一雙黑布鞋上臺的上海電力董事長王運丹正在中國光伏行業電站交易及金融峰會上發表演講,作為光伏行業的新進入者,王運丹說,他希望上海電力能在光伏上“做大做強”,隨即他停了停,立即改口說,“做好做強”。
經歷過上一輪危機洗禮,復蘇后的企業對“做大”的態度開始發生實質性改變。最直接的原因來自于尚德和賽維這兩個“全球最大”和“亞洲最大”企業的倒下。
“在上一輪光伏熱潮中,一切皆圍繞規模和成本。但如今,行業不再熱衷于稱王稱霸,不再認為大就是好,也不再熱衷于排座次了。”上述江蘇光伏企業的高管說,行業恢復了新的平衡。
同時,人們對于“小企業”的看法也在發生改變。2013年12月31日,工信部根據較早前制定的《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公布了光伏制造業109家準入企業名單,引發了不小的討論。按照工信部制定的準入條件,200兆瓦以下電池組件企業屬于淘汰的范疇,但對浙江和廣東兩個以中小型光伏企業為主的省份來說,浙江80%以上的企業都不符合工信部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