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一則“收到政府財政補貼”的公告將低調了許久的孚日股份(002083.SZ)重新拉回到公眾的視野。
企業收到政府補貼并不鮮見,但對于近兩年已先后清算光伏子公司埃孚光伏制造有限公司(下稱“埃孚光伏”)、出售參股公司“博世太陽能”股份、減少全資子公司“山東孚日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孚日光伏”)注冊資本等戰略收縮的孚日股份來說,此時收到一筆1億元的政府款項用于“支持公司光伏產業的發展”,則有些蹊蹺。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直言不諱地對記者表示,孚日股份此前的光伏嘗試并不成功,企業也正在醞釀淡出這一領域,此時收到相關補貼“無論對光伏行業還是孚日股份而言都沒有太多益處”。
中投顧問咨詢顧問崔瑜也認為,我國光伏行業目前出口受阻、國內嚴重供過于求,需要大幅削減產能,光伏市場的發展前景并不明朗,而政府為孚日提供補貼更不利于市場化的資源配置。
昨日,孚日證券部人員向記者證實,除去此前從埃孚光伏處買回的設備還在繼續生產少量晶體硅,孚日股份的光伏業務已經全部停產。
“我們的設備只用了2年半,還有7年半的壽命,政府的撥款主要是用于計提減值、對沖這部分機械設備的價值。孚日下一步是否繼續發展光伏業務還要看國家政策和今年的市場行情。”該人士表示。
她同時強調,光伏只是孚日股份業務中很小的一部分,對公司主業的影響也很有限,“我們現在就是回歸主業,把主業做好。”
闖進光伏
2008年,孚日股份正式進入光伏行業,彼時光伏業正處于被各大行業和資本市場追捧的狂熱期。
中研普華管理咨詢公司報告指出,2007年是太陽能多晶硅最為短缺、價格瘋狂上漲的一年,價格從每公斤幾十美元沖到最高峰的近500美元。整個光伏產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投資熱潮。
彼時,國內毛紡龍頭企業江蘇陽光(600220.SH)出資2.34億元與寧夏電力投資集團共同成立寧夏陽光硅業,正式進軍多晶硅市場。另一家主營紡織品生產銷售的企業——浪莎集團也在此間成立了浙江安行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從事太陽能光伏單晶硅拉晶、多晶鑄錠及太陽能晶體硅片等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除此之外,還有大量中小型紡織企業爭相涌入太陽能光伏產業。
孚日避開了硅料、硅棒等常規的光伏材料,獨辟蹊徑地選擇了當時在國內并不那么為人矚目的CIS(銅銦硒)薄膜太陽電池。
長江證券分析師程雪婷曾在分析中表示,CIS薄膜太陽電池是第二代太陽電池中的一種,相對以多晶硅為代表的第一代太陽電池,CIS有著成本更低、效率相差無幾的優勢。2007年薄膜電池在太陽能電池中的市場份額約為10%,預計2010年可達20%,將成為光伏市場的主流產品。但在當時,CIS卻由于技術門檻較高而相對較為稀缺。
2008年1月18日,孚日股份公布將投資成立孚日光伏,擬建設規模為年產CIS薄膜太陽電池組件60MW的生產基地,預計2009年第三季度投產。該公司的注冊資本為1.8億元,當年3月又增資至5.44億元。
一個月之后,孚日緊鑼密鼓地再次宣布,與德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制造商之一ALEO SOLAR AG(下稱“ALEO”)共同出資設立生產晶體硅太陽電池組件的合資企業,也就是當年7月正式成立的埃孚光伏。公開資料顯示,埃孚光伏注冊資本達1750萬歐元,雙方各占50%股權,主要生產晶體硅太陽電池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