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提出“加快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推廣應用”的戰略構想。2011年,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將光熱發電列為新能源鼓勵類的第一項,在國家層面明確了光熱發電的產業地位。到2012年,形勢更加明朗化。國家能源局在當年印發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發展目標,到2015年,太陽能熱發電裝機100萬千瓦,至2020年達到300萬千瓦。
據記者了解,中海陽目前給自己的戰略定位是“光伏、光熱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事實上,中海陽一直在關注其認為更有發展前景的太陽能光熱領域。在國內太陽能光熱電站建設啟動的初期,就投入了大量的技術力量與資金,與國內外的頂級科研院所、大型能源集團廣泛合作。目前,在太陽能熱發電領域,中海陽再次擔當起國內光熱電站建設及技術路線創新突破引領者這一角色。
2011年2月,中海陽在成都雙流成立了成都禪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億元,建設了一個太陽能聚光熱發電反射鏡生產研發基地,主要從事太陽能聚光熱發電鏡場設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
據公司董秘介紹,該研發基地占地240.8畝,建設面積17萬平方米,已投資5億元,分別從德國、美國等國家引進國際一流生產設備,是國內首條具備國際先進技術和生產水平的太陽能聚光熱發電反射鏡生產線。目前項目已完成整條生產線的設備安裝、調試工作,已于2013年6月份實現新產品下線,為推進光熱發電關鍵設備國產化的步伐,以及國內光熱市場的啟動做好了技術儲備和項目示范。
探索多能互補
2013年以來,國家提出太陽能發電戰略逐漸向分布式發電傾斜,而大型地面電站傳統思路則面臨推進越來越難,目前遍布在西部的眾多大型地面電站正遭遇并網難而閑置。
目前,從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以及國家電網允許各種分布式能源并網的承諾可以看出,多種能源形式互補已經成為國內分布式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這也讓專注而敏銳的中海陽尋找到了新的發展契機,在不斷擴大光伏電站商業化應用的基礎上,同步將光熱發電與頁巖氣(天然氣)等聯合循環發電,形成了一條能源供給新的產業鏈條,這也與中海陽所追求成為“大能源”集團的目標不謀而合。
據公司董秘介紹,光熱發電與頁巖氣的多能互補這一概念并非中海陽的突發奇想,也經歷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進行可行性調研,是廣泛與中科院“973”項目組相關專家多次交流、認證后才提出的概念。
“目前,在全球太陽能光熱發電領域,已經有一部分電站實現了與天然氣聯合循環應用;而頁巖氣在美國也已成為主導能源,快速占據了近1/3的能源市場份額,顯示出這兩種能源結合的廣闊前景。我們判斷,頁巖氣與光熱發電的聯合循環三年后會逐步產業化。”公司董秘說。
一位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如果將頁巖氣與光熱發電結合起來,則既可降低投資成本,解決節能、環保和新能源利用與輸送問題,同時能把能源新品種頁巖氣的利用得以充分發揮。
中海陽董事長薛黎明此前曾對記者表示,據公司預測,光熱發電與頁巖氣聯合循環在技術上與理論上都可行,具體實施仍需要2-3年的時間,到2016年,基本可以實現大規模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