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看好,卻又令更多人選擇遠遠觀望。這就是目前中國光伏電站所面臨的窘境。
2014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敲定2014年國內光伏新增裝機14GW。其中分布式占比60%,為8GW左右,地面電站為6GW左右。
“14GW相當于1400億元的資金需求量。”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光伏產業研究員紅煒告訴記者,“靠銀行、靠自有資金目前都難以辦到。”
國內資本談光伏色變
光伏業早已進入了銀行業的黑名單。
“光伏企業整體融資比較難,產業鏈中上游融資相對更難。”紅煒表示,“過去一段時間光伏業給銀行帶來了巨大的債務窟窿,單單一個尚德就是72億元的銀行爛賬,銀行已經到了談光伏色變的狀態。”
而光伏電站由于回報周期長、風險高,同樣面臨貸款難的境地。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之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設光伏電站,銀行貸款利率普遍較高,而且貸款門檻也比較高。
目前,“整個金融業以及整個社會的輿論對光伏產業還沒有正確認識,民營企業難以融到資,雖然電站投資是好產品,銀行可能也愿意貸款,但是因無法獲得擔保,在需要資產抵押的時候則會無法運作。”紅煒如是說。
“針對光伏融資難的問題,有很多建議,也有國外的經驗。”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告訴記者,完全依靠銀行貸款則有困難,銀行可以為一些有資產擔保并且信用比較好的企業提供擔保,但是對于大部分小企業而言還是難以貸到款。
事實上,現在越來越多的銀行成立了新能源部,“但是面對光伏業的時候,更多的銀行選擇‘還需要研究研究’的態度”。供職于晶澳太陽能的王潤川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光伏電站的風險以及投資回報率。”
在王潤川看來,“如果風險下降,資本將排隊涌入光伏電站。”
“而且,中國目前能提供10年或者15年以上長期貸款的銀行很少,一般的商業銀行最長只有5年,可是,光伏電站的運營期限一般在25年左右。”錢晶如是說。
引入外資恐熱錢流入
孟憲淦一直主張融資渠道多元化,“既有銀行也有證券債券市場,同時不排除引進外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