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產業一直都很好,一直都不好。
中國的光伏產業好是因為本身是一個環保、綠色的朝陽產業,各地紛紛發展光伏產業也帶來了巨大的“財富效應”。一直以來,光伏發電已成為多地政府和企業搶占低碳經濟制高點的重要內容。
可是,就是在這樣的大好環境下,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之路似乎一波三折,愈來愈難行。光伏產業的產業困境已經顯現。一方面,普通市民離光伏電還很遙遠;另一方面,光伏產業已出現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以及低利潤回報、低成本競爭的“傳統化怪圈”。除此以外,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在美國反補貼稅行動的影響下,業績明顯受到影響,但卻無可奈何。不僅如此,傳出德國也正在計劃對國內太陽能光伏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令國內太陽能光伏產業坐立難安。
行業經歷了連續近6個季度的虧損之后,國內光伏產業部分產能停產、減產甚至破產,而日、美市場的崛起使得供需失衡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緩解,產品價格企穩回升,骨干企業自2013年二季度起相繼扭虧為盈。在2013年8月裝機規劃、上網電價和補貼資金等政策出臺后,國內市場加快擴張,部分企業為了搶在年底前并網以獲得1元/度的上網電價,對組件需求急劇擴大。在此驅動下,一方面,骨干企業都開足產能,同時也尋求中小企業代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積極給予本地企業優惠政策,力促其復工。產能利用不足的企業開足馬力,停產企業相繼復產,滿產企業通過技改等手段擴大產能,市場供應正在加速。在國家啟動國內應用的系列政策扶助下,仍實現整體性扭虧。
但是,陰霾依然籠罩光伏產業,在遭遇低利潤期、負債率居高不下、民營企業光伏電站開發受阻等“三座大山”壓力疊加的情況下,2014年全行業回暖將進展緩慢,前景依然不太明朗。
中國光伏企業2014年將何去何從?分析人士指出,答案是由規模效應轉變為技術效應。國外的產品就算標高價也照樣遭瘋搶,而我國的光伏產品低價出售,還遭“雙反”調查,這就是技術差距的具體體現。
最壞的時期:中國光伏產業“怪圈”
據報道,中電光伏董事長陸廷秀認為,產業成熟度日益完善,是光伏產業步入低利潤回報、低成本競爭的“傳統化”特征的根本原因。產業成熟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光伏產業生產線所用裝備已“普通化”,2008年之前建一條生產線要選配哪些裝備還是“商業機密”,而現在光伏生產裝備已經“花錢就能買到”;二是光伏產業鏈各環節之間已高度“匹配”,且都出現了產能過剩。
電池片的光電轉換率是衡量光伏電池組件性能的核心指標,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1%的提升能夠帶動成本7%的下降。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產業研究部王世江說,目前無論是行業龍頭企業,還是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在該指標上并沒有明顯的差距。
不僅科技含量沒有拉開差距,我國光伏電池組件在產品設計方面也缺乏差異,外觀大多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