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正銀的專利從開始的簡單低熔的鉛玻璃體系06年開始到08年是一個變化,在08年的一篇專利里專門對正銀玻璃的流動特性做了說明,簡單一句就是軟化點很低但并不伴隨液相流動,而是液相流動滯后一段時間才開始,這個是分相玻璃的一個特性,但不代表這個玻璃就是分相的。這個避免了低軟化點由于過分流動而在正銀和硅之間積聚太多造成接觸電阻過大而影響效率。這個似乎可以通過高低軟化點玻璃搭配來解決,但還是有局部集中的缺陷。這一點是所有正銀玻璃都應遵守的一個特性,杜邦也只在08年的這篇專利里描述過,在以后的專利里其不厭凡幾的把玻璃粉體系配方詳盡描述,但就是未再描述玻璃本身的特性。11年是一個轉折,這一年也是杜邦申請專利最多的,其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提出了它現在所謂的碲科技概念,也就是鉛碲及鉍碲體系玻璃,在之后的所有專利都圍繞這個碲而展開的。關于為什么選擇碲體系玻璃這個在前面的帖子里分析過了。
在我覺得這個鉛碲體系的玻璃很可能成為正銀玻璃的終極體系時,沒想到今年2月6日杜邦公布的一篇專利卻提出了鉛釩體系玻璃,里面也含有碲,但其已退居到小于10%的次要地位。杜邦此時為什么在碲科技已經創出了高方阻電池為此玻璃最合適時卻推出了鉛釩體系玻璃;仡^想到了80年代最早的一篇關于半導體銀漿的喬森馬賽公司的專利,其正是低溫燒結的芯片封裝導電銀漿,里面所描述的玻璃體系正是鉛釩體系。而我們再結合棒子對正銀原理解釋中認為這個局部O分壓的重要性,由于這個O使得銀成為了溶解的銀離子,才體現了它的化學反應活性,從而才最后結晶成納米膠體粒子,也就是說對于這個銀納米膠體粒子的形成是先由于O的存在而使得銀變成銀離子而大量溶解在玻璃里面的,而不是玻璃直接溶解這個銀的。從以前的帖子我們也知道了這個鉛碲體系的玻璃的確溶解銀的能力比單純的鉛玻璃強,但也的確需要這個O環境的,實際生產中也的確是的。
這時候我們又得從這個最終銀離子納米膠體隧道導電結構來推導,從這個結構來看我們需要的是一層很薄的含有銀納米膠體粒子的玻璃隧道導電層,對于這個玻璃層厚度是由08年那篇專利所描述玻璃流動特性決定的,這時我們需要的是這個玻璃層內的銀納米膠體粒子多,但又不能過分長大結晶而對PN結造成損傷。這時候我們結合棒子這個O環境來對比下鉛碲和鉛釩體系的不同,鉛碲體系中碲本身就屬于O族體系,簡單原理來想也要比這個單純高鉛體系玻璃溶銀能力強的,但畢竟碲本身并非氧,而我們這時來看看這個釩由于是變價元素,其往往在變價過程會產生活性的O離子,而就這點似乎就要比那個碲更能溶解銀了。于是這個鉛釩體系玻璃就似乎比那個鉛碲體系的玻璃更進一步了。
當然這只是一個原理推演,希望得到大家的試驗驗證。
關于正銀的一些新總結(三)
對于一個單一產品如此多的專利不斷密集的申請,尤其是這個產品接近性能極限時,想起了情報大師倫納德富爾德關于專利申請一個判斷標準,那就是一個公司越是密集申請某個產品專利時往往意味著它內部已放棄這個產品而轉型其它的了,而專利只是對競爭對手的一個誤導。
對此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因為畢竟正面的各類金屬化技術都在活躍發展,電鍍鎳銅錫、噴墨銀納米墨水、燒結銅漿、埋柵的銀納米線等,而且電池本身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