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遺憾的是,如今看來,這一邏輯在某種程度上或已被顛倒了。
近幾年來,光伏制造業的發展曲線宛若過山車游戲,起伏非常巨大。興起時,一馬平川、狂飆突進;衰落時,則血流成河、遍地荒冢;且屢屢如是反復。
或許,這與光伏發電仍處于試用初期有關。由于這種嘗試性推廣的效果難以預估,也由于光伏的技術特點與傳統電力傳輸通道不夠匹配,無論是物理的并網,還是思想的銜接,都是新課題,都需要時間突破,再加上還涉及政府補貼財力的承受問題。因此,對這種試用期的市場規模進行規劃和控制,本身就是個難題。
或也正是因此,對于此一發展階段的光伏應用市場的管理,幾乎全球各主要光伏應用大國都采取了一邊鼓勵發展一邊控制調整的策略。這種靈活的管理策略,無疑對光伏應用如今在全球遍地開花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可吊詭的是,卻也正是這種邊鼓勵邊控制的策略形成的諸多不確定性,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整個產業的無序發展,并由此給許多投資者帶來了傷害。
自產業化以來,光伏制造企業似乎一直都難以擺脫“大,然后死”的惡性循環。個中原委,除了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不足外,不得不說也與這種產業管控模式有很大的關系。
當然,對于一個仍處于發展初期的新興產業,特別是技術尚未定型、仍在不斷進化的產業而言,在沒有探索出其基本發展規律之前,無論哪種管理模式,都有可能對其自由發展形成制約。
但對于光伏這樣一個仍需財政補貼才能生存的行業來講,不予管控,顯然也并不現實。只是,究竟該如何管控,才更有利于整個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從商業的基本邏輯來看,任何商品,都只有存在市場需求,生產出來才有意義,也才可能在供需交換中實現自身價值。
光伏產品當然也不例外。只不過,由于光伏的成本尚高,短期內仍需要通過財政補貼的手段來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以最終實現其市場化發展的目標。
因此,基于需求決定供應的基本商業邏輯,只有在一種可預期的相對穩定的市場需求下,上游制造業的擴張才不會集體非理性。
由是,如果光伏產業的發展需要管控的話,則應該是首先設計、規劃出市場需求規模, 也就是到底打算在多大的范圍內推廣試用—— 這也可以依據財力或者與傳統能源的占比來規劃,可分階段實施,并根據階段實施情況調整整體目標和計劃。
簡單的說,也就是規劃出光伏應用市場的發展路線圖,這對于產業的有序發展至關重要。這樣一個路線圖,可以給予行業內所有參與者以預期,更利于其隨行就市調整自身發展策略,也更利于技術研發的持續投入,行業發展也將因此更有可能變得有序。而不是如今這樣,落入傳統產業的管控窠臼,陷入越是管控卻越是過剩的悖論局面。
客觀而言,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尚有諸多基礎建設缺失,特別是行業標準、電網基礎配套以及并網軟環境等,這也正是造成2013年下半年西北數百家電站集中搶建但卻可能有很大一部分無法并網的原因之一。
正是因此,事前的整體設計與規劃,或曰頂層設計——包括根據資源和基礎設施能力對裝機總容量的規劃、電網配套的規劃與建設、并網環境改善以及電力輸送的事先計劃——才更為重要。
不然,隨著裝機容量規劃一再上調而來的,或將是這個產業更大規模的無序,不僅此前的產能過剩問題得不到有效化解,下游電站市場或也會步其后塵遭遇“過剩”窘境。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針對光伏下游應用市場發展規模與發展節奏的規劃,左右著整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的確要考慮上游產能的消納難題,但卻更需要跳出這一難題的左右和影響,而基于清潔發展的宏觀需求和光伏產業長遠健康發展的立場,方可有效規范行業的發展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