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侖申洲工業園內,一個總容量達3.5兆瓦的分布式光伏電站正式開建,其中一期2.25兆瓦級電站建成后每年可為園區提供200萬千瓦時的電量。這是我市首個企業分布式光伏電站,其開建意味著我市分布式光伏發電真正走上市場化發展之路。
工人在申洲廠房屋頂安裝光伏設備。(馮瑄周律攝)
投資1700萬元,7到8年收回成本
分布式光伏電站,是相對于大規模地面光伏電站而言,即將光伏設備安裝在家庭、工廠的屋頂上,發電先滿足“自發自用”,多余的電量就近并入電網。這一發電方式非常適合土地資源稀缺、用電需求較大的寧波。
申洲工業園內2.25兆瓦的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建成后會帶來多少價值?負責項目建設的寧波合大屋頂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周松成表示,最基礎的價值就是發電并網帶來的投資回報。
從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收益來看,主要包括三塊:一是電網收購電價為每千瓦時電0.47元;二是國家給予每千瓦時電0.42元的補貼,這一補貼年限為20年;三是地方財政補貼,我省的補貼為每千瓦時電0.1元,我市補貼每千瓦時0.1元,另外,相關縣市區的補貼政策也正在制定中。
如此算來,分布式光伏電站每發1千瓦時電的回報是1.14元,而按照申洲一期2.25兆瓦光伏電站的裝機容量,預期每年會為園區工業生產提供200萬千瓦時的電量計算,其投資為1700萬元,收回成本需要7到8年。
與2009年開始實施的“金太陽示范工程”不同的是,合大與申洲采用的是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這種上世紀70年代興起于西方的商業模式是一種以減少的能源費用來支付節能項目全部成本的投資方式。
按照分布式光伏電站“自發自用,就近并網”的原則,若所發電全部由申洲消耗。按照合同能源管理的約定,申洲分布式光伏電站所發的電由申洲以標準電價(大工業用電0.9元/千瓦時)的9折收購,支付的錢由合大收回,按照從國家到地級市的補貼,合大每千瓦時電能獲益約1.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