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能源政策的制定歸根結底都受到現實能源約束以及社會能源觀念的影響。
人類每一次能源時代的變遷,都伴隨著生產力的巨大飛躍和人類能源觀念的變革。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社會的巨大進步, 同時伴隨著傳統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世界范圍內先后興起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潮、自然價值主義思潮和生態中心主義思潮對各國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產生了深遠影響。氣候變化影響以及生態中心主義思潮的興起,直接批判了近代科學主義世界觀對自然界的漠視和掠奪,促使人們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來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和發展。特別是,石油危機爆發以后,現實的能源約束和世界范圍內興起的自然價值主義思潮直接催生了各國能源政策的涌現;而隨著生態中心主義思潮的興起,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重發展新能源。
新能源作為現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表著能源未來發展的方向,是一種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產業引力效應。從未來能源政策的發展趨勢看,發展新能源技術將是人類解決生態危機、提高掌控自然環境能力的必然選擇。為解決能源供應短缺、環境破壞問題,緩解國際環保壓力,大力發展新能源并采取相應的法律與政策措施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能源政策的研究、法規的制訂和實施,走過了一條逐漸系統化、規范化、合理化的發展道路。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能源界的專家學者,始終立足國情,緊緊把握“能源為經濟建設服務、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主題,為政府決策部門獻言獻策,貢獻專長,為國家能源政策的實施和完善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國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2年10月24日發布白皮書《中國的能源政策》稱維護能源資源長期穩定可持續利用,是中國政府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中國能源必須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發展道路,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和安全發展。中國能源政策的基本內容是: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保護環境、科技創新、深化改革、國際合作、改善民生”的能源發展方針。2013年3月,《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將現國家能源局、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從國家戰略和國家安全的高度調整國家能源局職能,完善能源監督管理體制,統一管理和協調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及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并將從能源供給、能源消費、能源環境、能源安全四個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求實現科學管理、綜合管理、系統管理,提高國內能源管理的效率,增強在國際能源合作中的話語權。
政府的政策引導是能源行業加速創新能力的助推劑。能源政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作用鏈條是:能源政策—企業預期—生產投入—產出效益—帶動效應—經濟增長方式。今后一段時期,中國仍將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能源需求剛性特征以及能源稀缺(能源價格走高)和環境問題(應對氣候變化)日益凸顯,中國需要調整能源戰略,改變以前簡單地從能源供給側考慮滿足能源需求,將節能作為滿足能源需求的一個組成部分;改變僅受資源約束的能源供需增長和能源結構戰略規劃,將CO2排放作為滿足能源需求的約束;改變僅從能源供給側考慮能源安全;各能源行業的戰略規劃必須站到整體能源的高度,改變以往各行業單獨進行戰略規劃。
中國能源政策取向經歷了從自給自足到多元互補,再到節約高效的三個階段。過去三十余年能源政策的調整與完善為中國經濟持續三十余年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中國能源政策未來走勢是短期內強化節能減排指標的約束效力,中長期內構建較為穩定的國際能源供應體系和更加合理的國內能源價格機制。中國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應從國家戰略的高度設計科學合理的中國能源戰略;注重和加強能源戰略規劃,提高能源政策的科學性;注重和加強經濟結構調整,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注重和加強新能源技術研發,搶占世界新能源技術控制權;注重和加強節能減排制度建設,推動節能減排工作落到實處;從實質上掃除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進入國際能源市場的障礙,讓更多的民營企業進入國際能源市場;等等。(作者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研究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