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和工藝融合,架構光伏全產業鏈條
48所常務副所長武祥在接受采訪時告訴記者,只有融入一流的工藝,才能研制開發出一流的裝備;只有與工藝完美融合,才能展現專用裝備的真正價值。
為此,48所依托已有的市場優勢,通過建設工藝大生產線,將光伏設備與自主研發的工藝技術相融合,提出一攬子的解決方案,提升裝備的附加值。
2006年前后,國內光伏產業在積聚數年后迅猛爆發。48所也在那一年建成了以自己裝備為主的第一條25MW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此后3年,48所累計投資10億元,建設了“一所三園”,即北京中科信電子裝備有限公司通州科技園區、湖南紅太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天心環保科技園區、湖南紅太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麓谷科技園區,不僅使研發轉為產能,還由此立足裝備,向產業鏈下游延伸。
2009年,48所建成50MW晶體硅太陽能組件生產線;2010年,硅材料生產線正式投產,并正式推出了從硅片加工到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整線交鑰匙”解決方案,并由此創造出一個個光伏產業的奇跡:
2010年,48所邁入光伏“GW俱樂部”,合計產值達到50億元,帶動湖南邁入太陽能光伏全國前五的行列;
2011年,48所太陽能光伏綜合產能達到1500兆瓦,位居國內前五;光伏裝備整線交鑰匙能力世界領先,為國內主要光伏電池生產廠商提供著品種繁多、門類齊全的光伏裝備,更成為了國際市場上光伏裝備最主要的供應商;
2012年,以48所為依托單位組建的“國家光伏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專家評審;
憑借光伏業務的異軍突起,48所新能源產業合計產值從2006年幾乎為零,增長到2013年的近80億元,成為中國電科民品產業中自主創新能力最強、核心競爭能力最為突出、發展速度最為迅猛的支柱產業之一。
“強固”和“躍升”并舉,致力建設綠色家園
從2011年開始,我國光伏產業經歷了歐盟“雙反”和國內產能過剩的雙重考驗,進入了產業的寒冬期。
自2012年起,48所開始實施以強化成本和固化產業鏈管理為目標的“強固計劃”,相比許多光伏企業沒能安然過冬,或在盈利線上苦苦掙扎,48所的日子過得較為從容。到去年年底,48所旗下各公司一直處于滿產狀態,需要加班加點才能滿足訂單需求,去年全年銷售額更是突破60億元。
這是48所新的經營模式收獲的可喜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