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急需一個頂層設計來解決技術與非技術之間的糅合問題,在逐步完善防御體系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充分做好風險管理的預案,安排好各種防御措施,擴展一般意義上的‘三道防線’概念,以應對極端災害事件。”薛禹勝解釋,“比如在應對自然災害方面,如果能將信息采集擴展到電力系統之外,前移到氣象領域,就有可能預測凍雨、臺風與雷擊的趨勢,留出更長的時間來準備預案,調度救災物資及部署搶修隊伍。”
國家能源智能電網(上海)研發中心主任江秀臣介紹說,國家能源智能電網(上海)研發中心在新能源接入、智能輸配電、智能配用電、電力系統規劃、電力系統運行五大領域有豐富的研究積累,其研發成果1.5兆瓦-3.6兆瓦全功率變流器、輸電線路、變電站設備狀態評估、線路和配網故障定位、提高輸送容量、二代高溫超導帶材、智能分布式饋線自動化以及主動配電網等技術已獲得廣泛認可。
“我們需要一種可持續化的商業發展模式,將新能源示范項目變成可持續發展產業,電力市場在發電和售電端都需要改革。”劉東表示,“如果可以通過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及一些相關企業,加上靈活的市場機制以及資本投資構建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相信一定會有很多優秀能源類企業藉此契機由小做大。”
“用戶是智能電網發展的最終推動者和受益人。用戶如果不能積極地參與到智能電網建設當中,智能電網未來的發展將十分困難。”劉東說。
多種儲能技術發展尋突破
薛禹勝表示,盡管各國已加快儲能和智能輸配電系統的研究和建設,但工程領域的應用仍處于實驗室和示范工程的初始階段。這些示范工程顯示了促進可再生能源利用,平滑負荷和提高能效的新手段。
“短時段高功率的儲能可以采用飛輪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手段,例如用于暫態穩定或低頻振蕩控制。但長時段的大規模電力儲能還要寄托在化學儲能上。”薛禹勝告訴記者,真正實施大規模應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電儲能的應用一方面要求轉換效率以及單位能量密度高,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其安全性以及對接入電網的適應性問題,這對材料科學提出了直接要求。”劉東表示,儲能環節是智能電網構建及實現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隨著我國智能電網建設的推進,電力儲能技術也正朝著轉換高效化、能量高密度化和應用低成本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