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光伏組件價格的回升,整個光伏行業在經歷了三年虧損之后迎來扭虧為盈的平衡點。然而,我國光伏行業遠未走出困境,不僅面臨著兼并重組遲滯、品質競爭乏力等障礙,更有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樂觀,再現越位干預,以致出現落后產能死灰復燃的苗頭。
價格回升啟穩兼并重組遠未完成
近期,記者在江蘇、江西、河北等地走訪多家光伏企業了解到,2013年初以來,作為終端產品的光伏組件價格出現小幅回升,最終在穩定在約70美分∕瓦。
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處王世江博士就行業先進水平的光伏組件生產成本算了一筆賬:硅料11美分∕瓦﹢硅片制造11美分∕瓦﹢電池片制造13美分∕瓦﹢組件制造15美分∕瓦﹦50美分∕瓦。“這只是生產成本,全成本還要增加設備折舊、資金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因素。光伏組件的銷售價格達到65美分以上,就可以覆蓋整個產業鏈的全成本”。
“2013下半年開始,公司的毛利潤能達到約10%,凈利潤約7%。同樣是70美分∕瓦的售價,二季度時就處于虧損狀態。一方面光伏行業通過技術進步與管理精細化,一直在降成本。另一方面,行業內生存狀況較好的企業,一直在努力降低資產負債率,資金成本也在下降中。”中電光伏董事長陸廷秀介紹。
“從上市公司來看,國內A股26家光伏企業2013年80%以上的企業已經扭虧為盈。”王世江介紹,“今年光伏產業的盈利能力會有所增強,但基礎仍然脆弱。這是因為光伏行業兼并重組遠未完成,產能過剩還沒有根本性改觀。”
常州天合公司董事長高紀凡介紹,2012年全球光伏組件產能達到65吉瓦的歷史最高峰,其中我國就擁有40吉瓦。與此相對的是,2012年,全球市場的組件需求量僅為31吉瓦,2013年達到約36吉瓦。“今年光伏產品的需求仍有所增長,但供大于求的局面不會改變。產能過剩之下,部分中小企業陷于停產,但機器設備都在廠房里,沒有徹底退出。“去年下半年組件市場價格回升到70美分∕瓦后,部分中小企業再次復工,行業的小、散、亂現象正在抬頭。
“前幾年的光伏投資熱潮中,不少光伏企業都是當地政府經濟轉型升級的政績工程,地方政府在行業性損虧中越位干預,提供種種保護措施,讓企業成為‘停產而不破產’的‘僵尸企業’。”王世江說,“這種做法嚴重干擾到市場規律發力,行業兼并重組步伐遲滯。‘優不勝劣不汰’怪象已造成我國的光伏產業的領先優勢被發達國家越追越近。”王世江說。
據了解,2012年以來發達國家光伏行業的兼并重組快速推進,先后有35家龍頭地位的光伏企業破產,其中不乏Q-CELL公司、長青太陽能公司等國際知名企業。完成兼并重組的發達國家光伏產業已輕裝上陣,技術加速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