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在西寧經濟開發區的多晶硅項目有兩條1250噸的生產線。因單線規模過小,生產能耗居高難下。據了解,每噸多晶硅的生產成本為17萬元,產品全部由同屬黃河水電公司旗下的光伏電池片企業按每噸25萬元,進行內部采購。
記者了解到,當前多晶硅的市場價格僅為每噸15萬元。黃河水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的多晶硅項目顯然已無法適應市場競爭。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本該被市場淘汰的多晶硅項目,不僅作為國有企業的黃河水電公司不惜代價“托底”,項目所在地的青海省政府更協調銀行放貸,希望借光伏行業性扭虧的時機,進一步擴大產能。
一位業人士介紹,為促使停產多時的“僵尸企業”復工,去年下半年以來,在金融部門對光伏產業普遍收緊銀行的情況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以政府融資平臺向銀行貸款,再轉手將資金輸送給光伏企業。這樣的做法使國家以金融手段促進光伏產業兼并重組的效果大打折扣。
“去年上半年,有一家停產多時的中型光伏電池片企業找到我們,想把設備低價出售。可下半年組件介格回升后,這家企業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資金扶持,一邊欠著銀行的貸款,一邊又開始恢復生產。”陸廷秀介紹。
“我國光伏行業亟須深度調整,消除落后產能。但現實是光伏行業稍有些好轉,地方政府從局部合理利益出發,調動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養落后產能。”王世江認為,“沒有‘企業破產去產能’這條腿,僅靠‘市場需求增加’的單腳跳,光伏行業的供需平衡會被延遲三四年。更可怕的是,到時行業秩序仍是一片混亂。”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我國的光伏行業要加強自律,堅持按市場變化決策,避免為地方政府的盲目樂觀情緒鼓動而冒進。另一方面,銀行受地方政府左右的非市場化信貸情況短期恐難于改變,加之國企在光伏產業中的非市場化經營,一兩年內光伏行業恐難以進入良性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