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衍生的后果將是:劣質光伏電站叢生、電站投資失敗,繼而全面影響光伏制造企業的產品銷售和聲譽,最后光伏制造企業再次洗牌
來源:經濟觀察報 文/于華鵬
一朝寒潮一朝暖。這句話用來形容光伏行業一點不為過。
在經歷了2012年的歐美“雙反”風波后,中國光伏行業開始逐漸復蘇,特別是在去年多方利好政策的刺激下,中國國內光伏裝機年增11.3吉瓦(百萬千瓦),為此前歷史總裝機量的1.5倍。
今年,國家能源局更是提出了新增裝機14吉瓦的目標,光伏產業的國內市場被有力地推開,加之“雙反”風波后國外的出口渠道也已疏通,可以說,中國光伏產業的春天之門被徹底打開。
也可以說,中國的光伏產業從“分分合合”的劇烈變動期進入了相對穩定的諸侯割據發展時期。不過,穩定發展不一定意味著沒有變化,一場由內而外的震蕩正在形成變局。
這場變局來自于價格,一方面,光伏產品的價格在“雙反”前后落差近4倍,企業進入全面虧損或微利時代,另一方面部分企業為了保證成本之上的微薄利潤或高利潤,開始以犧牲產品質量為代價進行生產。
由此衍生的后果將是:劣質光伏電站叢生、電站投資失敗,繼而全面影響光伏制造企業的產品銷售和聲譽,最后光伏制造企業再次洗牌。
復蘇
2012年,中國光伏產業經歷了“雙反”風波,此后開始全面進入調整期,面對處于寒潮低谷的光伏業,國家層面開始了拯救之旅。
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幾乎每個月都可以看到來自國家層面的刺激政策出臺。像2013年7月15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光伏國八條”)、8月30日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于調整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與環保電價的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11月19日財政部下發的《關于對分布式光伏發電自發自用電量免征政府性基金有關問題的通知》等,均滲透了拯救的味道。
特別地,8月30日發布的《通知》,更是當年的重大利好,正式確定了地面電站及分布式電站的補貼電價,并決定自9月25日起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征收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