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2013年和2011年的光伏產品價格可以發現,以多晶硅為例,2011 年的價格為80美元/千克,到2013年年底則降為19美元/千克,電池片則從1.2美元/瓦降到了0.39美元/瓦,組件價格也從1.6美元/瓦降到了0.68美元/瓦,價格落差幾乎都在3-4倍左右。“2018年太陽能電站的系統成本將有20%到30%的下降,屆時光伏電站的建設熱潮將啟,但同時對制造業來說會重新洗牌。”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國際合作中心執行主任李軍日前在“能源中國行”產業發展研討會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光伏制造業全面進入了虧損、微利時代,在這個過程中誰更具持續的創新能力將會更有發展的機會和未來。”
但李軍同時表示,“在制造行業成本下降空間有限的基礎上,質量和性能的全面提升將是主基調。”
然而,這或許將是這場變局或者洗牌的最關鍵要素。
記者此前獲取的一份來自國內獨立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鑒衡認證中心的監測報告顯示,通過其對國內425個電站的測試,發現光伏組件主要存在熱斑、隱裂和功率衰減等質量問題。
像功率衰減,去年其現場測試的11個大型地面電站運行一年期左右的組件中,在考慮了設備不確定度后發現,51%的組件衰減在5%-10%之間,其中約30%的組件功率衰減超過10%,8%的衰減超過20%。這意味著廠商普遍承諾的25年衰減20%的質保在運行第一年就衰減嚴重或者已達到承諾底線。
質量問題遠不止于此,一位業內人士還對記者表示,一些光伏產品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減少了銀漿的刷漿工序或次數,甚至有的企業同一產品的國內訂單和國外訂單質量上有“天壤之別”。
對此,國家能源局一位官員在不久前舉行的一場圍繞光伏產品質量的政策研討會上為企業敲響警鐘:國內企業在選擇光伏產品和裝備時,不要只關注價格,要對產品質量嚴格要求,明知道價格低的產品質量不高還要采購,不僅對自身長期效益是個損失,也把產品制造商拖入價格競爭中,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質量。
業內人士認為,在今年14吉瓦和2015年35吉瓦的發展規模之下,由此諸多問題產品組合而成的光伏電站,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對于中國光伏行業,將是災難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