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辦?實施“西電東送”無疑是最優選擇。數千公里的輸送距離,為特高壓發展提供了極大的舞臺。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指出:“要加快建設特高壓骨干網架和全國統一電力市場,促進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發電基地集約化開發,通過特高壓電網在全國范圍優化配置,既解決棄水、棄風、棄光等問題,又大幅度提高煤炭等化石能源開發配置效率。”
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便是優化資源配置的生動案例。截至4月21日0時,作為我國首條“疆電外送”特高壓工程,其輸電量已達到25.32億千瓦時。據測算,哈鄭直流特高壓具備500億千瓦時的年送電能力,相當于在鄭州同時投運8座百萬千瓦裝機的電廠,分別減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4000萬噸和33萬噸。
此外,日益嚴重的霧霾天氣也為建設特高壓提供了充分的依據。“從根本上治理霧霾天氣,需要多措并舉。合理配置全國電力分布、長距離大容量輸電為中東部治理霧霾天氣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重要渠道。”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
時至今日,特高壓輸電在保障能源安全、治理霧霾、提高能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成為廣泛共識。今年全國兩會期間,26個省(區、市)的代表委員提交有關特高壓和智能電網發展的建議、提案75件,其中,代表團建議達16件。發展特高壓電網已被列為全國人大重點建議和全國政協重點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