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金額10萬元起,并以5萬元的整數倍增加,預計年化收益為8%~10%。”日前,一個名為“光伏寶一號”的投資項目讓不少永康投資者蠢蠢欲動。
據了解,該項目的投資規模為2000萬元,投資期限為12個月。不過,能不能確保有收益?收益有多少?永康不少投資者心里打上了問號。
融資方:收益來自賣電收入
“與其他‘寶寶’不同,這并非金融產品,而是實實在在的光伏產業項目。”作為產品發行人以及融資方,永康聯合新能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董強告訴記者,“光伏寶一號”的投資方向主要是購買該公司電站的收益權,而收益來源于電站的賣電收入及其他經營性收入。
早在此前,該公司便擁有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光伏電站群,分布于意美家、金品能源、威爾金森電梯、千禧車業等公司廠房屋頂,總裝機容量達21.8MW,電費年毛收益為2300萬元。
“電站的年電費毛收入還是很可觀的。”董強對電站充滿信心,而這份信心源自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013年7月4日,國務院發布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計劃在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小時。隨后,國務院及各地方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完善電價和補貼措施,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大力推行光伏發電等綠色能源。
擔保方:帶動光伏產業突圍
群升集團附屬公司浙江金品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光伏寶一號”這個項目中,扮演的是第三方擔保的角色。換句話來說,有永康本地的光伏龍頭企業作擔保,會消除不少市民對于項目資金安全的疑慮。
“這兩年,永康本地大多數光伏企業都走上了兩條路———倒閉或是縮小規模。”據浙江金品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志華介紹,讓全民參與光伏電站的建設,一方面是讓市民對于光伏產業重拾信心,另一方面是為了支持玻璃、焊帶等光伏附屬產業的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光伏產業鏈的逆勢突圍。
從2012年開始,歐盟對國內光伏產品進行了反傾銷政策,光伏以及一系列上游組裝產業產品的出口一度受到挫敗。金品能源以往在歐美等地的出口比例占90%左右,但是作為永康本地的光伏龍頭企業,為了國內光伏市場的發展,從前年下半年開始,該公司調整了進出口份額,將部分產品投入到國內光伏電站建設上。
“去年,僅賣給國家電網的電費就有2000多萬元,這是一筆可觀的收入。”李志華說,與以前相比,現在的總銷售量還有小幅上升。“現在要做的就是整合光伏資源,帶動整個零配件產業發展,一起來做大做強光伏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