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化所帶來的利好,可能只會惠及那些資金實力較大、項目投資規模更大的投資者。而出于政績等種種因素的考量,一些小的光伏電站投資者,可能并不是地方政府所鐘情的對象
來源:《太陽能發電》雜志 記者:張廣明
對于單個企業而言,備案制帶來的影響正在逐漸顯現,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或已經過去。
分布式項目的選址問題,首當其沖。
即使拋開地方補貼的因素,按全國實行統一電價補貼標準來衡量項目投資收益率,對投資者來講,這可能也只是決定其項目最終收益率的因素之一。
對于那些規模相對較小的分布式項目而言,還有其他兩個因素對收益率的影響也不容小視:一是包括項目立項、建設、并網等階段的收費;二是項目并網后的電力消納問題。
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相關管理辦法,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實行備案制,且其相關備案管理辦法由省政府制定,這意味著地方政府獲得了更大的管理權限,并將對項目的收益率產生更大的影響。
首先,在整個光伏項目立項、并網等階段,將涉及到多達數十個相關部門的審批意見,而這些審批是否需要收費以及相應的標準,地方政府均有最終決定權;其次,光伏電站并網后的實際發電量,將與地方的消納能力以及電網的運行等息息相關。
基于此,備案制所帶來的政策分化,已是大勢所趨,這將對光伏電站投資者的運營能力帶來真正的考驗。
不過,正所謂“幾家歡樂幾家愁”, 從現有公開信息來看,政策分化所帶來的利好,可能只會惠及那些資金實力較大、項目投資規模更大的投資者。而出于政績等種種因素的考量,一些小的光伏電站投資者,可能并不是地方政府所鐘情的對象。
選址的考驗
隨著地方政府對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擁有更大的管理權限,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最終收益率,也將更大程度上由地方政府主導。
根據我國現有的光伏電站項目的投資流程,從立項到最終并網,要涉及到規劃、環保、安監等數十個部門的審批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