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累計并網運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942萬千瓦,全年累計發電量90億千瓦時。
2013年每1千瓦的光伏裝機容量年平均發電463.44千瓦時;而截至2013年底中國火電裝機容量為8.62億千瓦、全年發電量4.19萬億千瓦時,1千瓦火電裝機年平均發電4860.79千瓦時—兩者之間發電量的多寡高下立見。
“過去總是一味追求裝機容量的大小,其實真正應當重視的是發電量的多少。我國光伏產業在檢測、驗收管理等方面原本就存在著短板,一定要保證項目質量才能發展分布式光伏,不能一次又一次出現"搶裝"而不顧質量的風潮。”孟憲淦說。
融資與產權都是問題
為何今年上半年中國分布式光伏建設如此緩慢?對此,蕭函指出:“我國分布式光伏雖然呼聲很高、目標遠大,但實際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實現多大的經濟效益。”
“中國分布式光伏的發展仍面臨融資、并網、屋頂資源有限等問題。”中商情報網產業研究院能源行業研究員王健表示。
目前,缺乏融資平臺已經成為中國分布式光伏發展面臨的首要難題。
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近日召開的光伏發電銀企溝通會上表示,金融機構要與光伏企業合作,研究當前分布式光伏發電投融資風險點的識別和防范措施,國家能源局也將完善銀企溝通交流平臺,為光伏發電的投融資提供政策保障。
此次能源局組織召開如此高規格會議,一方面顯示政策對推動分布式光伏的決心,另一方面也凸顯出融資的確遭遇到不小的阻礙。
我國光伏企業開發建設分布式電站項目,大部分資金來自于政策性銀行及商業銀行貸款,一旦銀行停止對光伏企業放貸,企業就會遭遇“錢荒”,電站建設很難再進行下去。
王健指出,融資難與分布式電站資產的價值不被銀行所認可有關。如果金融體系不把電站視為真正的資產抵押品,開發商將難以就分布式光伏項目融資。
此外,分布式光伏建筑物的產權界定難,也難以尋覓合適的屋頂。“光伏電站經營時間通常為25年,但屋頂所屬企業卻可能面臨3年或5年出現更替甚至倒閉的情況。”王健說。
更為關鍵的是,國內大部分屋頂承載條件并不符合分布式光伏的要求,而且建筑使用權和所有權等可能存在分離等問題,導致項目進展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