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試點市場的發展,立足于現貨市場之上的碳金融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在近期舉辦的地壇論壇和深圳國際低碳城論壇上,碳金融成為會議討論的重要內容。
發展碳金融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于未來我國碳市場的發展情況。據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孫翠華介紹,目前全國碳市場設計已提上日程,計劃在3-5年內啟動。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蘇偉進一步表示,下一步計劃把金融機構、投資機構吸引到碳市場中,特別是從7個試點開始做起,探索如何在現貨的基礎上做期貨,真正把市場潛力發揮出來。“作為起步階段,肯定還是現貨,這樣比較穩,這也是我們第一階段要做的工作,下一步階段的重點可能在碳金融、碳排放權期貨方面做一個探索,要有一個過程。”蘇偉說。
而建設全國市場、發展碳金融,各方的關注點之一是將來的市場交易落在何處?對此,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劉漢武表示,統一的市場不一定意味著統一的交易品種,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靳國良也認為統一的碳市場并不是統一交易所。
而各個試點市場和相關參與方已開始碳金融領域的業務布局,以期在未來的全國碳市場中占有先機。
碳期貨仍有待時日
在6個試點碳市場流動性低迷的情況下,碳期貨被多方寄予厚望。美國洲際交易所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黃杰夫表示,期貨市場最重要的功能是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市場的流動性主要是期貨市場的流動性,“只有期貨市場才可以發現價格,現貨價格是發現不了價格的。”
從數據上看,我國的期貨市場在過去的十幾年里獲得了快速的發展。
“2013年我們累計的成交量是20.6億手,年均增速10%左右,成交金額年均增速25%左右,持倉量增速更快,年均增速大概40%。從各項指標來看,我們期貨市場都處于快速發展的一個階段,”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分析研究部部長黃小平介紹說,“目前我國期貨品種體系相對比較完善,我們有四個期貨交易所,大概有42個期貨品種,涉及到農產品、工業品、金融產品各個方面。碳排放權是非常具有戰略性的一個品種。但從經濟深度,現貨深度來看,我們國家的期貨市場所處的階段可能跟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相當。未來我們的期貨市場可能會進入黃金的發展時間。”
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劉漢武認為,從碳市場的角度來講,配額履約有一個期限的配置,CCER的開發也需要一個周期,在交易產品上需要進行創新。因此探索一些新的交易產品,供企業管理自身價值風險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對于碳期貨的推出時機,市場各方仍態度謹慎。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可持續金融項目總監孫軼颋說:“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建議大家不要把金融機構期望放得太高,我們中國大媽去買黃金可以,買碳不可能。”他認為當前階段政府應當在碳金融的發展中發揮主要作用。他建議政府拿出公共資金,作為碳市場主體之一參與交易,起到示范作用;其次穩定市場效應,回購或者增量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