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請不要誤讀“智能電網”》一文中提出了“當令負荷管理”的概念。所謂“當令負荷管理”,就是規定什么時段用電干什么,這個時段的負荷類型就是“當令負荷”,超出這個時段的負荷則是“反季負荷”。
比如在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用電為“當令負荷”,用電相對平價,而如果某個家庭一定要在這個時刻燒開水洗衣服,那么搶奪的是交通用電負荷等“當令負荷”,按照規則,就必須付出遠高于燒開水洗衣服“當令負荷”的價格。
“智能用電平臺”在負荷精細化分類的基礎上進行分時分類需求側管理,對粗放的需求側管理進行顛覆性的改造。這不僅涉及到軟硬件的更新,還要重構整個需求側負荷管理體系。有人擔心如此復雜的工程,實現起來難度太大。表面看他們的擔心是技術,其實還是觀念的問題,守舊思想讓他們不愿改變。
“智能用電平臺”有兩個接口,一個對著“智能云平臺”,上傳用電數據,例如各類負荷的表現周期和峰谷值,“智能云平臺”將信息進行運算后共享給其它平臺,作為能源生產、存儲、運輸的決策基礎。同時,另一個接口對著電力消費者,改造后的家庭電器插口,會對負荷分類,不同類別賦予不同的電價,用價格來調節用電行為。
“智能生產平臺”促進能源供給革命
“智能用電平臺”將收集到的數據發送到“智能云平臺”上,“智能云平臺”按照規則進行運算形成指令,對電能的生產側發出請求。于是,就需要“智能生產平臺”來接受并處理指令,對發電廠進行“生產指標”分配,根據出力效率等主要參數決定哪些機組停發、哪些機組發電。
“智能生產平臺”指揮著各類電能生產廠家,包含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我們知道,不同的發電方式的成本不同,就是同一種發電的方式在不同時期的成本也不會一樣。為此,“智能生產平臺”應具備篩選功能。例如,在豐水時節,自然匹配到水力發電。這樣,有利于各種發電方式相互補充和平衡,同時促進了能效提升。
由于“智能云平臺”掌握了歷年數據的負荷規律,具備了預測負荷的能力,為“智能生產平臺”提供了科學的決策基礎。什么時候發電,用什么方式發電,發多少電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爸悄苌a平臺”根據“智能云平臺”傳遞的信息進行機組的開啟和停運,同時動態地接收指令并加以執行,保持電能生產與消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