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時專門提出,要推動能源技術革命,把能源技術及其關聯產業培育成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某種意義上說,能源結構調整的核心就是技術革命。當前我國能源行業幾乎每個細分領域都在等待技術破題——傳統
“考慮到油氣行業本身的資源特點,再加上其本身是一個生產活動和經濟活動,在選擇工作對象時必然應先干簡單容易的。可以說,中國的常規油氣開發仍在走上坡路,如果用現階段開發頁巖氣的熱情、理念、技術和方法去發展整個石油上游業,發展‘常規’,成果肯定要大得多,調結構的目標就很容易實現。”查全衡指出。
與此同時,近兩年一些煤化工關鍵技術的突破,也使得煤制油和煤制天然氣成為行業發展熱點。
但是不少專家一致認為,煤制油和煤制氣只是現階段油氣產業的一個戰略性補充,從能源持續和環保角度講,不應大規模推進,其長遠定位更多應是儲備性技術。
相反,在以大氣治污、節能減排為發展主題的當下,正是生物質能源產業破繭前行的大好時機。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強調,當前我國生物質發電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發電項目利潤正穩步上升。
與此同時,被視為更具變革性意義的生物質制油技術也已獲得突破性進展,其在經濟性和環境成本上均優于煤制油。在這位業內人士看來,發展生物質能源要優于發展風能、太陽能。
技術創新亟需體制破繭
產學研結合得好,技術進步就會通暢。目前我國在產學研結合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明顯差距,特別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夠、企業層面研發投入不足、行業市場化程度也不高,一些能源產業關鍵領域取得的成果并不多,無論太陽能、風能、核能還是頁巖氣,仍有待更大、更徹底的技術突破。與此同時,產業與科技成果的融合效率還不夠高,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的渠道也還不通暢。
林伯強指出,技術革命離不開生產革命和消費革命,也離不開體制革命。技術革命是一個過程,技術突破不取決于偶然性,而是取決于投入的多少,與現有政策環境息息相關。
以油氣行業為例,“找油找氣就是要依靠技術的不斷進步,把以前不能經濟開采的那部分油氣利用起來,現在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技術進步不僅提高了油氣采收率,更使得曾經的開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而隨著工作對象發生變化,體制和機制都應相應調整,鼓勵油氣上游業投資與研發的‘百花齊放’。”查全衡說。
查全衡進一步指出,為促進油氣上游業的勘探開發,當前國家層面要抓好三件事:
一是完善礦權管理;二是盡快建立儲量市場;三是趕緊把為油氣企業服務的技術市場(油服市場)做大做強。“如果中國有一批技術水平一流、服務水平高、成本低的技術服務公司,所謂‘眾人拾材火焰高’,肯定能取得很大成功。”
而對于眾多能源關鍵領域“第一桶金”的投入,主要還是依靠政府。“政府一方面要加強引導,另一方面要強化對基礎研發和終端利用的支持力度。”林伯強說。
受訪專家指出,以國企、央企為核心的研發體系未必能帶來足夠活力。國家層面應大膽放開、全面鼓勵民營企業涉足,特別是新能源領域的技術升級可以全面放開給民營企業來做。“我國新能源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對其政策扶植的目的應是培養基于技術進步的核心競爭力。政府部門只需做好稅收減免、資金補貼、人才招攬等服務性工作即可。”
同時,“企業為主導、市場為主導、實踐為主導的理念必須加以貫徹落實,科研機構和企業的有效結合必須建立在生產環節之上,如此方能避免空研究、空理論等不良現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核心技術的攻關不可以、不可能依靠國外企業取得成功。”任浩寧說。
作者:仝曉波 來源:能源網-中國能源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