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不足
本刊記者調研中了解到,中國碳市場發展速度很快,比預期要好,但總體交易還不是很活躍。
“與歐盟市場相比,我們對目前的交易量并不滿意。”張杲說,盡管歐盟碳市場不像以前那么活躍,但是它的現貨和期貨交易量日平均數遠遠超過中國市場。
以2014年5月的交易數據為例(交易日共20天),在此期間,除重慶外的中國6大碳市場總成交量約為131萬噸,日平均交易量約為6.5萬噸。其中,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的日成交量與總成交量均排在第一位,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的日成交量最高僅為18噸。而歐洲商品結算所的碳交易結算量數據顯示,這期間包括現貨和期貨等衍生產品,其碳產品總成交量為889萬噸,日平均交易量約為44.5萬噸。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阻礙了市場流動性呢?
張杲坦言道,除了一些企業不愿意納入到減排體系外,部分排控企業進入市場還有一個意識轉變過程。
他表示,湖北碳市場之所以比其他試點地區要活躍,主要是因為交易成本相對較低,而這一切均是為了培育市場,而其他部分試點地區不允許機構和個人進入市場,“需求主體在于排控企業,但交易主體在于投資機構,沒有需求就沒有任何意義。沒有機構和個人,市場也很難活躍。”
國際低碳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李飛鵬還認為,碳市場的CCER,特別是林業碳匯交易發展偏弱,而這對于活躍碳市場將起到一定作用。
6月1日,《國家林業局關于推進林業碳匯交易工作的指導意見》開始實施。對此,張杲向本刊記者透露,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早已開展對策研究,并在通山縣和神農架林區試點碳匯林等CCER項目。
“更為重要的原因是碳金融推進緩慢。”李飛鵬表示。
據悉,2011年全球碳市場的規模是650億美元。其中,現貨比例是2%,期權是10%,期貨是88%,而中國目前只有現貨市場。
目前來看,湖北、深圳和上海的碳市場相對穩健。截至2014年6月19日,湖北以約373萬噸總成交量排在首位,上海以約117.1萬噸排在第二位,深圳則以約84.4萬噸排在第三位。在張杲看來,碳金融不僅僅包括期貨市場,還有碳排放權的質押貸款、債券、融資融券等都應在內。他表示,為使碳市場更加活躍,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正謀劃建設“碳金融大廈”,即打造碳金融、碳經紀、碳咨詢、碳中介四位一體的綜合服務商。
另據了解,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已與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IFC)簽約,雙方將共同開發碳排放權交易產品。
不過,兩地均面臨的問題是,如果做期貨市場,將有違證監會相關規定。根據國發[2011]38號文件、國辦發[2012]37號文件,碳期貨市場只能由證監會期貨管理部門批準設立,而7個試點地區的碳排放權交易所卻是由發改委統管。與此相關的文件也對各市場的活躍程度造成了一定影響,即碳市場只能做T+5,且交易非連續性。
作者:林楠 來源:《支點》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