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像“綠色地平線”這樣利用云計算等技術推進污染治理亦非孤例。今年6月,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和阿里巴巴子公司阿里云合作開發的一款名為“污染地圖”的手機應用正式上線,用戶不僅可以查看190個城市的在線監測數據,同時還可查詢和分享身邊重點大氣污染源的實時監測數據。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近幾年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許多地區已經有不少物聯網的建設經驗,也架設了專用網絡線路、終端設備等基礎設施。“霧霾的監測和數據采集,是在‘智慧城市’的基礎之上,通過大量鋪設用于監測空氣質量的傳感器,實時、全面地采集空氣數據,而不是單純的從氣象觀測站里得到結論。”郭凡禮說。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基本完成320多個“智慧城市”的建設任務,投資總規模估計高達5000億元。據業內人士預計,未來“智慧城市”建設將會帶來2萬億元的產業機會,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治污產業鏈正日趨明顯。
云概念治污被指耗能嚴重
大數據、云計算化身治污利器的背后,是北京乃至全國自然環境日趨惡化的難解困境。除此之外,嗅覺靈敏的各大企業競相跑步進軍云服務市場,直接促成相關產業進入爆發期,“云概念”一時洛陽紙貴。
隨著云服務產業步入高速發展階段,價格戰也已經悄然打響。7月15日,阿里巴巴宣布四款云入門產品免費試用半年,這是近半年內阿里巴巴第五次降低云服務價格。而在國外,微軟、亞馬遜等提供云服務的巨頭已率先在全球范圍內下調價格,其中谷歌更是一次性下調價格30%,云服務產業或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不過,利用以云計算為代表的高新技術推進治污卻備受環保組織質疑,原因是數據中心消耗的能源相當龐大,盲目跟風利用云計算治污,可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此前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亦表示,數據中心作為“云計算”的物理基礎非常耗能。
據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和世界權威機構Gartner報告稱,數據存儲正成為耗能大戶,這一點在中國亦十分明顯。記者了解到,2011年中國數據中心總耗電量達700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1.5%,相當于當年天津市全年的總用電量。
不過亦有業內人士認為,企業采用云計算技術后,單位信息處理能力能耗有明顯的下降,隨著技術完善和新能源發展,云計算的耗能問題將迎刃而解。郭凡禮亦持相同觀點,“總的來說,未來云計算所需要消耗的電力能源將更多地來源于可再生資源轉變的電能。”
巨頭分食智能電網“蛋糕”
與直接查處污染源相比,改善目前不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或是真正的治本良策。隨著新能源的大躍進式發展,如何應對風能、光伏發電量的不穩定性成為核心問題,智能電網的建設亦由此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據悉,日前在京舉行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氣候問題會議上,智能電網成為雙方氣候合作的重點。有業內人士向記者指出,,中國在長距離輸電上較美國有技術優勢,但中國在信息化技術、智能電表系統以及配電技術上實力不如美國,所以中美之間在技術上可以形成互補。
作者:陸一夫 來源:時代周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