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無垠的藍天,延綿起伏的遠山,清澈見底的流水,郁郁青青的草甸,這是青海果洛州瑪沁縣大武鎮牧場的“新面孔”。
人們可能很難想象,在10多年前,這里曾是一片寸草難生的“黑土灘”。
上世紀90年代初,三江源高寒草地嚴重退化,牛羊無食,害鼠肆虐。
1995年,在國家科委和青海省科委資助下,科研人員歷經50余天,行程7000多公里,深入青藏高原腹地考察,終于找到了退化的“元兇”。
讓科技支撐三江源生態保護,從2011年開始,科技部和青海省建立了部省會商制度,進一步推動青海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高原現代農牧業發展、三江源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過去3年里,科技部直接支持青海項目357項,資助經費3.87億元,為青海實現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部省會商制度建立后,科技部通過一大批項目的實施,推動了青海循環經濟、高原現代生態農牧業、新能源、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等領域在綠色發展上的戰略性突破。”青海省委書記駱惠寧說。
讓“太陽能”溫暖世界:一個資源大省的轉型夢想
世界上最大的鹽礦儲地,世界上飼養牦牛最多的地區,中國河流發源最多的地區,中國出產冬蟲夏草最多的地方……青海,擁有著令人驚嘆的資源。
電力、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青海堪稱我國的“資源寶庫”。
不過,青海人很清醒:資源總有一天要用完,重工業低效率又高污染,進行綠色發展的戰略性突破勢在必行。
2013年7月5日,青海德令哈,50兆瓦塔式太陽能光熱發電站,一期10兆瓦工程并網發電。從這一天開始,我國自主研發的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達到了大規模工業化應用水平。
以太陽能綜合利用為核心,推動青海新能源經濟發展。時間回到3年前,2011年10月27日,科技部與青海省政府在西寧舉行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簽字儀式暨第一次工作會商會議,明確提出了“推動太陽能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構建青海太陽能、高原風能、水電等可再生能源互補的能源體系”的戰略目標。
——讓太陽光照亮大地。
玉樹州,曲麻萊縣,一個動人的故事正在上演。
這里,原本僅靠一座二級水電站供電,因為電量不足,冬日里只能隔天供電,且僅可供6小時。
2013年12月,在科技部門的支持下,這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離網光伏電站——青海玉樹州曲麻萊縣7.203兆瓦分布式離網光伏電站,年總發電量約為1060萬度。
如今,這里的發電量可滿足曲麻萊縣城3866戶常住戶,1萬流動人口,還有自來水廠、肉聯廠、鹿廠、磚廠、寺院的基本用電需求。
再看西寧國家太陽能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這里以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川工業園區為依托,基本形成了多晶硅冶煉—多晶硅鑄錠—單晶硅拉晶—切片—電池片—光伏組件—青海光伏電站終端市場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聚集了石英坩堝、光伏玻璃、光伏鋁邊框、光伏逆變器等配套光伏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