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這里累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2億元,年均增長53%;工業增加值331億元,年均增長101%;工業銷售收入885億元,年均增長102%。
如今,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大型光伏并網系統設計集成技術研究示范及裝備研制”,已獲國撥經費資助1.3億元,集工程示范、技術開發、現場測試、實證研究和人才培養為一體,將為建設國家級太陽能光伏發電基地和國家重要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讓太陽能溫暖世界。
針對青海在建的太陽能光熱電站,以中廣核50MW槽式熱發電項目為依托,主要開展槽式集熱器、蓄熱技術、跟蹤及控制技術等系統集成研究,組織開展槽式集熱器、蓄熱技術、跟蹤及控制技術等系統集成研究,以推動相關技術及產品的國產化和太陽能光熱發電試驗示范基地建設。
以10兆瓦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為依托,解決了追日、定日等太陽能聚光發電的核心技術,實現了太陽能聚光發電高效率、高可靠性,建成了我國首座商業化運營的光熱電站。
與此同時,大力實施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推動新能源的廣泛應用,改善無電地區人民生產生活條件,先后共組織申報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項目61項,國家立項24項,獲得中央財政建設補助資金合計13.74億元,實施建設93座光伏電站、109811套戶用電源、352座通訊基站和264套光伏提水系統,總裝機容量89兆瓦。
為把青海建成為全國最大的光伏發電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光伏產業基地提供技術支撐,這里支持青海光伏產業科研中心建設,今年已投入科研經費3000萬元;推進青海大學新能源光伏產業研究中心建設,解決相關科學技術問題,同時為產業發展培養人才;支持搭建青海省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海省硅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海省太陽能熱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光伏產業科研平臺。
目前,青海光伏電站并網裝機容量超過310萬千瓦,形成了多種形式、不同類型光伏光熱發電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的局面。
“科技春風”吹綠“黑土灘”:為西部農牧業發展提供樣板
從長江源頭到瀾滄江源頭,一路上水量充盈,草長鶯飛。
直到黃河源頭區達日縣,一片片“黑土灘”上,倔強地生出一綹綹嫩綠的牧草,讓人們看到生態惡化與治理的爭斗依然激烈而持久。
“黑土灘”,高原高寒草甸獨有的生態惡化現象,因過度放牧等原因,草場嚴重退化,經風蝕和水蝕后形成“禿斑”狀裸露土地。
它像傳染病一樣,在草原上蔓延,繼而成為“黑塵暴”的沙塵源。
為了讓牧民徹底告別草原“膿瘡”,科技部和青海省在協商共建中持續發力。
在科技部支持下,圍繞國家三江源、青海湖、祁連山等生態保護建設工程,青海通過國內科研院所聯合攻關與示范,建立了三江源生態綜合監測與評估示范,查清了重度退化草地黑土灘的面積分布,建立退化草地治理的樣板示范地達到4萬畝;
為三江源地區選育各類適宜草種并進行擴繁,許多等優良草種已在工程中普遍使用,滿足了三江源工程的需求;
一批農牧區清潔能源技術在三江源地區得到有效推廣,為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針對青海湖生態和環境問題,提出了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模式,建立了8個試驗示范區和治沙防控點、以及各類試驗示范基地3.1萬畝,相關技術在青海湖生態工程建設項目中得到應用。
如今,在科技部支持下,祁連山地區生態治理技術研究與示范,正在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