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春風起,吹綠“黑土灘”。經過持續的探索,青海以建設高原特色生態農牧業為切入點,為西部農牧業的發展提供了樣板。
——在這里,推進海南州生態畜牧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
近兩年來,在部省共同推動下,海南州生態畜牧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共建設人工飼草料基地50多萬畝;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年生牧草新品種6個、一年生飼草品種8個,4個優異材料進入國家區域試驗網,篩選出適合青藏高原海拔3000—4000米種植的多年生材料14份,優異的燕麥種質材料28分,并研究制定一系列標準化生產配套技術,牧草新品種已在該省以及西藏、四川、甘肅等省區大面積種植并推廣應用;相繼研制成功了D型肉毒凍干劑、顆粒劑等新劑型,填補了我國生物滅鼠毒劑的空白,對高原鼠害防效達到90%以上,目前已在三江源地區實施D型肉毒滅鼠劑大面積鼠害防治2000多萬畝。
在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的推動和影響下,青海畜牧業生產逐漸向生態畜牧業方式轉變,為周邊地區草地生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樣板。
——在這里,特色農業結構得以調整,實現了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
油菜方面,選育出了青雜5號、7號及11號等12個甘藍型和白菜型雙低雜交春油菜系列新品種,成為農業部認定的全國春油菜區主推品種,推廣應用到內蒙古、新疆、甘肅等省區,推廣面積近400萬畝,甚至走出國門到了蒙古、俄羅斯等國。
馬鈴薯方面,通過選育出青薯9號、青薯2號等優良新品種,建立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體系和種薯繁育基地20余萬畝,脫毒種薯應用率達到87%,并結合全膜雙壟等技術,實現了馬鈴薯生產良種良法的結合。
豆類方面,開發出了溶解性好、功能性好的食用級蠶/豌豆蛋白質粉,豆類蛋白純度由原來的70%提升到了80%以上,市場價格每噸由7000余元提升至21000元,已實現出口食用級功能性蠶/豌豆蛋白產品100萬噸的規模。
——在這里,在保護利用的前提下,高原特色生物資源精深開發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集成現有成果的基礎上,攻克了白刺、沙棘、枸杞鮮果采收、預處理、貯藏及其有效成分提取技術,高純菊粉和低聚果糖產業化技術,冬蟲夏草菌絲發酵基配方和培養液過濾技術;中藏藥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取得了階段性進展,攻克了一批藏藥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形成青海特色生物產業規模。
2013年年底,科技部立項支持了青海省藏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項目,青海將針對藏醫藥產業發展的共性需求,有效整合藏醫藥產業的優質科技資源,做大做強藏醫藥產業。
——在這里,推進農業科技園發展。
目前,遍及青海的農業科技園區成為培育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基地,2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31家省級園區2013年總產值90.97億元,已達到全省農牧漁業總產值的近30%,區內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高出全省農牧民人均收入近一倍。
再造2.4個察爾汗鹽湖:讓資源實現綜合高效的開發利用
青海是一個資源大省。
據地勘部門統計,這里探明有儲量的礦產資源達107種,其中11種礦產儲量居全國首位。
資源能否實現綜合高效的開發利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青海未來的走向。
加快推進柴達木循環經濟實驗區和海西州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促進鹽湖資源鉀、鈉、鎂、鋰、硼的綜合開發利用,在科技部支持下,青海推動將鹽湖化工特色循環經濟產業集群建成重要的經濟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