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天然氣供應逐漸出現缺口,2007 年開始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2013年進口量超過5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率達到25.6%,其中管道氣增長率24.3%,LNG增長27%,對外依存度超過30%。根據我國進口天然氣管網建設和戰略布局,預計2015年的進口天然氣總量將達到935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將超過35%。雖然國內天然氣產量大幅度提高,進口加快,但如果霧霾治理與政府政績掛鉤,短期天然氣供需會偏緊,甚至可能出現區域性短缺現象。近期與俄羅斯簽訂了4000億美元的進口天然氣大單,要等到2018年才開始供氣。因此,估計短期內我國天然氣供應會比較緊張,而其市場緊張程度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煤改氣”的進度。
目前居民氣價由政府補貼。發展中國家對居民補貼的理由比較充分,在制定氣價政策時,政府通常會考慮到較多因素,比如社會穩定。由于收入負擔,經濟轉型中實行過渡性的能源補貼常常被認為是合理的,有時甚至是必須的。一般而言,政府需要努力以可承受的價格為每位公民提供能源普遍服務,并以收入負擔程度來考慮居民天然氣消費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力圖體現社會公平,構建和諧社會,這就需要居民氣價補貼。
天然氣供需偏緊或短缺倒逼天然氣價格改革。如其他能源價格改革,在天然氣價格改革的系列環節措施中,居民氣價改革最為困難。因此,居民階梯氣價的實施是天然氣價格改革的關鍵環節。一般而言,階梯氣價針對不同的用氣量征收不同價位的氣價,其概念主要是區分消費群體,力圖保障公平和效率。目前我國能源階梯價格體系通常采用三檔分類,各檔氣價實行超額累進加價。第一檔保證居民基本用氣量,第二檔屬于合理消費,第三檔是奢侈消費,就是過度消費的概念。
為什么需要階梯氣價改革?以往政府人為壓低無差別平均氣價,而無區別平均居民氣價導致每個單位消費量受到相同補貼。一般而言,用氣量大受到的補貼就多。由于我國天然氣補貼主要來源的相當一部分來自直接財政補貼或國有企業虧損(最終都是財政支出),平均氣價可能導致補貼浪費行為。因此,這種補貼方式是不恰當的。因為財政補貼應該盡可能偏向基本消費,向弱勢群體傾斜。另外,富裕群體(消費多)對現有的氣價不太敏感,容易導致其對天然氣的過度使用,并產生不必要的浪費。對消費多群體特別收取較高氣價,可抑制不必要的消費,提高用氣效率,也有利于增強其節能意識。
事實也是如此,上海市居民天然氣價格改革就是以提高價格為前提的, 再配套實施階梯氣價改革措施。因此,估計最終改革的結果出來,第一檔消費者可能不需要調整0.52元/立方米,幅度也應該不必達到20.8%。畢竟,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用氣是政府的責任,對大多數老百姓而言,其消費氣量應該屬于第一檔,氣價上漲應該幅度較小。而第二、三檔氣價則會盡可能反映用氣成本,上漲幅度將會大許多,遠超過20.8%。這將有利于增強居民的用氣節能意識,迫使或引導大家往第一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