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行氣價基本上是成本加成定價,這種定價方法以全部成本作為定價基礎,忽視市場供求和競爭因素的影響,缺乏適應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容易掩蓋供氣企業經營中非正常費用的支出,不利于企業提高效率,因此需要改革。另一方面,一般而言,低收入群體對氣價較為敏感,容易因氣價上漲而減少用氣;而高收入消費群體不太在乎漲氣價上漲。因此,供氣企業為了追求最大利潤,其合理的定價策略也應該是低收入居民低氣價,高收入居民高氣價。因此,階梯氣價在提高居民用氣效率的同時,還有利于供氣企業的財務可持續。
目前推出的階梯氣價中的三檔分類:第一檔保證居民基本用氣量;第二檔屬于合理消費;第三檔是奢侈消費,屬于過度用氣。目前看到的階梯氣價顯然還不夠體現公平與效率,比如廣州方案,除了各擋之間價格差幅度較小,第三階梯的氣價可能還需要考慮有效性。有效的階梯價格應該是要讓低收入人群盡量避免進入第三階梯;而高收入人群對氣價不敏感,只有氣價高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他們的重視,促進節約用氣。
對于政府來說,對居民用氣實行階梯式遞增氣價可以提高用氣效率,更重要的是社會公平,即通過階梯氣價改革,保障居民天然氣消費效率與公平的一致性。如果將某一戶居民的用氣量根據其用氣特征簡單地分為幾個遞增梯段,那么,處于最低梯段的用氣量采取比較低的收費標準(或補貼),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必需用氣,這是政府必須履行的責任。
聽證和執行中的爭議問題
首先澄清一個問題。有人會說階梯氣價是變相漲價,其實不是變相,它就是漲價。居民階梯氣價改革其實就是天然氣漲價給逼出來的。去年6月國家發改委實行增量氣、存量氣門站價格調整方案,意味著全國性的天然氣價格改革已經啟動。經過幾次上調,2015年底或者2016年上半年應該可以完成我國天然氣市場化價格改革。也就是說,目前石油企業的天然氣進口氣價倒掛(買高賣低)的局面即將結束。至今其他用氣行業的氣價已經調高多次,漲幅超過50%;相應的居民氣價漲幅遠遠小于這個幅度。所以,無論是否實施階梯氣價,居民氣價都面臨上調。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上調? 以什么機制上調? 是否對一般消費者更有利?
接著,階梯氣價將進入聽證階段。無論從經濟學、政治學或社會學的角度來思考,階梯氣價政策都不失為居民氣價改革的一個突破口,是有利于公平和效率的價格機制。但是,各地階梯氣價聽證方案出臺后,必然引發公眾廣泛關注,主要認為第一檔氣量設得比較低。確定合理的第一檔氣量不容易,政府根據統計數據,消費者只知道自己家里用多少;而且,對于基本用氣消費,也會有不同的定義。居民會質疑政府數據是怎么算出來的,還會質疑依靠簡單統計得到的平均值,是否能夠考慮季節性差異、家庭人口差異、城鄉差異等多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