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機制有待優化
在過去一年中,廣東省共舉行了5次有償配額拍賣,共成交1112萬噸配額量,占2013年碳交易總量九成,一級市場作用不言而喻。
不過,觀察5次拍賣活動,情況并不樂觀。其中僅第一次拍賣所有配額全部競拍成功,其余4次拍賣都有配額剩余。第四次競拍的有效申報量不到預發放配額的一半。在五次拍賣中,廣州碳排放交易所共發放有償配額1546.5萬噸,而交易成功的配額量為1112萬噸,剩余配額近三成。
錢國強表示,拍賣市場的這種情況說明企業不缺配額,配額分配比較寬松。從供需角度來看,配額供應較多,稀缺度有限。
五家不同行業的納入企業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雖然已經按照要求參加了拍賣,也履行了社會責任,但是仍然遇到拍賣手續復雜、對減排促進有限、拍得配額無法流轉等問題。
“有償獲得碳排放權是碳市場發展趨勢,廣州在市場發展之初就實行部分配額有償發放,是很有價值的嘗試。”王遙說,從控排企業的實際需求來看,當前階段合理的市場結構為“一級市場為主、二級市場為輔”。而想要更好的發揮一級市場的作用,需改善目前一級市場設計上的不足。
王遙說,首先可以對門票制度進行優化。所謂“門票制度”是指企業需先拍賣 3%有償配額獲得“入場門票”,再獲得97%免費配額。這種設計提高了企業參與碳市場的門檻,對于那些因行業發展周期原因而經濟效益差的企業,一次性支付 3%的配額資金給其現金流帶來巨大影響,也遭致了較強的抵制。因此拍賣制度需要進一步優化,要考慮到給企業,特別是經濟效益不佳的鋼鐵、水泥企業,帶來履約成本過高的現實。
其次,建立透明的配額分配糾錯機制。再次,引入機構投資者,適當放開一級市場。目前廣東已經形成全國規模最大的一級市場,但這一市場的運行尚未進入良性循環之中,其資金使用的關鍵環節受阻,使其面臨“進退兩難,騎虎難下”的局面。廣東可學習湖北經驗,將部分儲備配額和拍賣剩余配額對外部投資者進行放開。允許一定比例的配額流入到投資者手中,有助于市場活躍性。
從目前的方案來看,上述部分意見已經出現在了廣東新的配額分配方案中。
不過,一家電力公司的節能主管認為,投資者進入市場不能以獲得收益為唯一目的,這樣“企業就成板上魚肉任人宰割了”,他希望投資機構的介入能夠提高資金和成本的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