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中國生產商而言,美國市場可能依然意味著,究竟是盈利能力逐漸恢復,還是繼續虧損?從2010年開始一直貫穿2013全年的價格暴跌,促使尚德等部分中國生產商封存部分產能,從而導致自今年1月以來價格保持平穩。
如果美國增加關稅,這種平衡可能會被重新出現的打折壓力破壞。韓啟明表示,對吸收中國的產能而言,“每個市場都非常重要。 ”
上海晶澳是中國最大的太陽能組件生產商之一。本月,該公司在美國注冊,以便發行價值至多2.5億美元(約合15.5億元人民幣)的證券,但并未具體說明股份類別。公司發言人加里·德沃夏克(Gary Dvorchak)通過電子郵件接受采訪稱,在美國注冊“提高了公司在任何機會到來時的財務靈活性,”但他拒絕透露公司的計劃。
Grape Solar公司的袁海洋表示,晶澳希望在美國修建一座太陽能組件廠,以避開美國的關稅。這很像是三十年前日本汽車生產商為繞開美國的進口限制所采取的措施。袁海洋接著說,他之前一直在為晶澳提供建議,并向公司高層指出了俄勒岡州的幾個可行的選址,但他表示,他們可能會在其他一些州之間進行選擇,因為那些地方提供的稅收優惠幅度更大。
對太陽能組件這種資本密集型業務而言,在美國生產的成本并不一定更高。
“唯一一個成本更高的因素是勞動力,但更高程度的自動化,以及美國工人的生產率和穩定的勞動力可以抵消這一點,”袁海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