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的高原上,隨處可見的風力發電機葉片在隨風轉動,提醒著記者一行,此時已踏入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
成立于2005年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包括格爾木、德令哈、大柴旦、烏蘭四個循環經濟工業園,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要加快實施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之一,也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資源較為豐富、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數民族地區的循環經濟試點園區。
“讓風車轉動的可不僅僅是風,更有來自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當地一名風電行業人士對本報記者稱。
近日,跟隨銀監部門在德令哈工業園、烏蘭工業園等地調研時發現,循環經濟和新能源產業不僅是當地銀行的主抓項目,縣級農信社也在這塊“市場蛋糕”中尋找著定位,往往與在大行那里遭冷遇的小微企業結為“小伙伴”。
海西銀監分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海西存款余額433億元,較年初增加47.3億元,增長12.26%;貸款余額437億元,較年初增加61.05億元,增長16.23%。海西分局人士表示,海西存貸款增速顯著主要得益于,一方面,海西工業占青海省工業比重大,前期項目的建成投產帶來產出效益;另一方面,當地政府重視招商引資,循環經濟延長產業鏈效應開始顯現。
銀行發力綠色金融
走在海西的公路上,兩邊的路燈都配有光伏發電板,這僅是用于路燈電力的自給自足,真正用于發電輸送的一塊塊光伏電板則占地一千多畝。
記者來到坐落于柴達木盆地的國電海西光伏發電有限公司,這是國電青海分公司的二期10WMp光伏發電項目,承擔著向國電集團生產電力的任務。該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一二期項目累計獲得銀行貸款2.58億元,但項目審批流程時間相對較長,需層層審批與授信,目前正在等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