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能源局規劃,2014年全國光伏新增裝機總量為14GW,其中地面電站6GW,分布式發電8GW。但這個規劃似乎遠遠無法滿足各路資本對光伏電站的胃口。
“有統計顯示,按照各大光伏電站運營商的規劃,2014年需求量 (包括分布式和地面電站)達30GW,對應投資規模在2700億元左右。”一位長期關注光伏行業的資深投資人士告訴記者。
另據多位業內人士透露,激烈的競爭亦導致今年光伏電站裝機量并不如預期。
“1~7月裝機量在3GW左右,以地面電站為主。”姚遙告訴記者,“由于全國2014年地面電站僅有6GW的新增裝機量,各地都呈現一種‘僧多粥少’的局面,競爭激烈讓各地不知如何核準,因而出現路條發放延遲等情況。”
“總量只有6GW,每個省又給了一個備案規模的指導,原則上不能超過這個量。”廉銳告訴記者。“由于‘總盤子’不大,各地政府也沒怎么下單,上半年完成的量也都是去年拿到核準項目。”
據記者了解,項目開發方通常利用上半年完成跑路條、規劃、環評等一系列前期工作,電站建設潮往往于第三季度啟動,只需三個月即可完成修建。“6、7月以來,新的核準已開始發放。7月后,西部電站招標量就會上來,建設也普遍啟動。”姚遙表示。
單一模式存隱患
由于商業模式成熟,光伏地面電站被看做是目前產業鏈中最受益的環節,但也有觀點認為,單一的建設模式也為光伏電站的盈利能力埋下了隱患。
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內光伏電站開發、建設領域主要有BT/EPC等模式。BT模式主要指公司自己作為電站項目的開發商,進行項目前期開發、路條獲取以及項目融資,然后通過EPC建設方(可以自己做EPC或找第三方EPC)進行項目的設計及施工建設,建設完成后開發商負責電站并網和申請國家補貼,最終將電站產品出售給運營方。航天機電、中利科技等上市公司就是以前期項目開發為主。
EPC模式即工程總包,總承包商與電站項目開發商簽訂工程總包合同,負責電站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試運行服務等工作,不包括項目的前期開發和后期并網及銷售,因此利潤率也低于BT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