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季度財報發布的時候,英利公司則組織人力對外宣傳“二季度將扭虧”的聲音。
“不是很樂觀,去年四季度行業最賺錢的時候,英利沒有實現扭虧,而今年二季度組件價格從年初的4.5元人民幣/瓦,跌至3.9元人民幣/瓦以下,扭虧的難度更大了。”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企業高管指出。何況,公司每個月需要償還的利息就達到4100萬美元。
這并非英利首次對外表示將實現扭虧,2012年,王志新就公開對媒體表示,“公司第三個財季將開始扭虧,明年將會實現盈利”。未想,迎來的卻是競爭對手的扭虧,以及兩極分化的拉大。
“眼下歐洲市場萎縮,美國實施雙反,英利在日本市場做不過晶澳,在國內市場反應過慢,在依舊供大于求的市場環境下,組件產品價格下跌,英利又慣于低價、不惜利潤的在市場拼殺,內部運營費用高昂,基本上扭虧乏術!庇腥谭治鋈耸扛嬖V經濟觀察報。
在采訪中,英利仍然將這樣的境遇歸結于“大環境”。然而,國金證券報告指出,“經過2013 年的行業復蘇,大多數一線組件企業經營現金流改善顯著,元氣逐步恢復,面對旺盛的終端需求,擴產沖動強烈”。
戰略之失?
英利似乎陷入了一條境況尷尬的囧途,這一局面或許與其近年來在戰略上的一系列動作不無關系。
2007年,英利赴美上市,第二年即遭遇金融危機,苗連生帶領管理層前往井岡山誓師。之后,高調宣布將光伏電池組件價格每瓦下調1美元,引爆中國光伏企業在國外的惡性價格拼殺。
2009年,在中國第一次由國家組織的太陽能并網發電招標會上,英利與國投電力的聯合體爆出每瓦0.69元的競標價中標,這個報價遠遠低于當時業內2元左右的成本價,被行業稱為“地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