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與農業的結合,這是一個好事。項目不占用新的土地資源,又可提高產品質量,為農民增收。在向社會輸送大量清潔能源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瘪T玉林說,“且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方向一致,已然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全新模式!
以協鑫集團的漁光互補項目為例。2013年協鑫集團開發建設的寶應興能30MW漁光互補項目成功并網發電。
該項目位于揚州市寶應縣射陽湖鎮,建于養殖塘水域內,占地面積為930畝。項目發電容量為30MW,采用分塊發電、集中并網方案,主要由光伏組件陣列、逆變器站、箱式變及檢修通道、升壓站、管理區組成。項目建成后,預計平均年可為電網提供電量2941.7萬千瓦時。
漁光互補項目多在原有魚塘與湖泊水面上安裝光伏發電系統。通過提高支架,既不影響水面搞漁業養殖作業,又能保證發電效果,且項目模式可做成開放式,理論上可以無限大。以每20畝1兆瓦計算,光伏系統總投資約為850萬元,年發電120萬千瓦時,發電年收入144萬元。按照出租養殖大棚每畝5萬元計算,1兆瓦收益約600萬元,兩項收益可達244萬元,約4年即可收回成本。
標準先行
與以往荒地、沙漠建設的地面光伏電站不同,農業土地的使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所以在光伏與農業的結合應用中,明確兩者的主次關系至關重要。
“光伏農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真正要實現綠色農業雙豐收,就必須在農業光伏電站的質量上多下功夫!北@麉f鑫集團董事會主席朱共山說。
他說,國內的光伏農業還處于非常初級的發展階段。只有立足農業,才能推進光伏農業的發展。光伏農業是一個新生事物,在興起之初就要確定可行的商業模式與規則,并把好質量關。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光伏農業必須符合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對電站質量和農業效益制定更高的標準。
據了解,保利協鑫未來將立足農業,成立專業的光伏農業公司,意在加大對光伏農業的研發力度,尋找到最佳的光伏農業合作模式。同時,制定出嚴格的企業標準,確保光伏農業能夠穩定持續的發展。
“政府和各級部門對光伏農業的扶持和力度要持續加強。不僅要在政策上予以傾斜,同時在資金上也要給予補貼。只有這樣,光伏農業才有希望,才能真正地走出去,像荷蘭、以色列農業一樣完成華麗轉身。”馮玉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