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國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將達到10-12GW,占到全球1/4。進入到下半年,將迎來光伏電站的開工高峰期。
截至2013年底,全國22個主要省市區已累計并網741個大型光伏發電項目,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不完全統計,2014年7月上市公司公布在建或擬建光伏電站項目達10個,規模1.1GW。
然而目前,已建成光伏電站質量出現的大規模問題格外引人關注,其中包括大型地面電站的組件背板開裂、涂層減薄,背板燃燒等問題。
電站質量問題的突出也是銀行不愿意給項目貸款的主要原因。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表示,9月底將會出臺《光伏電站性能檢測與質量評估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關注光伏電站性能比,為未來電站交易和銀行貸款提供依據。
國內電站質量問題顯現
兩年投資過快,再加上投資門檻較低,導致產能爆發,隨之而來劣幣驅逐良幣
8月5日,大型光伏電站高效可靠運營與發電增效研討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召開,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表示,在走訪西部大量電站后發現,電站在運行一段時間后存在著大量問題。而電站質量直接影響到電站的收益,這也是為什么目前銀行對投資電站有顧慮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電站開發商對這一問題卻沒有足夠重視,這對行業來說是一個傷害。
杜邦電子與通訊事業部大中國區總裁鄭憲志認為,中國光伏行業前兩年投資過快,再加上投資門檻較低,導致產能爆發,隨之而來劣幣驅逐良幣,很多電站開發商為了追求投資的成本,使用大量質量較差的組件。他還告訴記者,衰減做得好的產品,每一年發電量的衰減可以做到0.5%,而一些沒有經過檢驗的產品,衰減竟超過5%。
作者:蔣卓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