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些電站減少了每瓦的裝機成本,但是卻同時減少了電站的使用年限,事實上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我們現在就呼吁電站的開發商要忽略每瓦的建造成本,而關注度電成本。” 鄭憲志說。
鄭憲志還介紹,經過杜邦的測算,電站使用年限按照25年計算,所使用的組建功率衰減0.8%和衰減5%相比,投資回報率相差9.4%。再換一個角度說,現在最好的背板材料和最差的背板材料,在每瓦的成本上只相差0.12元人民幣,也就是說發電發25天的收益就可以完全覆蓋這個成本。
鄭憲志認為,使用質量得不到保障的光伏組件將導致電站開發商在未來承受巨大的財務壓力,這個壓力會在5-10年后顯現出來,隨后進一步轉嫁到貸款銀行和當地政府機構身上。
今年全球光伏裝機總量將達到40GW,其中中國就占大約10-12GW,下半年就將迎來光伏電站開工潮,而已經在運營的光伏電站卻問題重重。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副主任紀振雙則給出了一組數據,鑒衡認證中心此前對472個電站進行檢測后發現目前電站存在的問題主要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電站系統角度,第二是電站設備角度,其中包括缺陷水平較高,串并聯損失嚴重,質保不能得到保障,差異化質量問題等。
杜邦對此也做過調查,在走訪大量大型地面電站后他們也發現存在背板開裂、涂層減薄,背板燃燒等問題。
而一位考察了多座地面電站的業內人士表示,他看到有些電站相鄰的兩塊電池板都存在背板材料使用不同的情況,這表明電站上使用的產品和被檢測產品不能實現“一致性”。
檢測體系有待建立
19項評判標準,包括系統的電器效率、組件衰降、遮擋情況、光反損失、MPPT誤差、測量誤差、故障情況和運行維護水平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表示,目前對于組件質量檢測的系統尚不規范,未來將著重解決這一問題。
王斯成告訴記者,9月將在青海舉行的能源局會議上,將出臺《光伏電站性能檢測與質量評估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下稱《技術規范》)。《技術規范》的評判指標是光伏電站性能比(performance ratio),對于光伏電站的PR共有19項評判標準,包括系統的電器效率、組件衰降、遮擋情況、光反損失、MPPT誤差、測量誤差、故障情況和運行維護水平。這個指標排除了地域和資源差異,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光伏系統自身的性能和質量。
作者:蔣卓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