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業內資深專家告訴《太陽能發電》雜志記者,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光伏電站投資者,都是光伏上游制造業企業。其投資電站的目的更多在于消納上游產品,要么屬于不得已,要么是為博取更高利潤。
他表示,由于這樣的身份和投資立場,決定了這些投資者對電站的質量重視不足。“雖然,上游制造業企業投建光伏電站并非造成質量問題的必然邏輯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不少光伏系統的質量問題,確實是基于這一立場的結果。”
上海電力設計院總工程師郭家寶則認為,這其實是一個市場難題,是這個市場最難堪之處。
“由于光伏電站的投資環境還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對于真正的投資者的吸引力不足,因此上游制造業企業不得不自己投資電站,以拉動產業發展。”
他對《太陽能發電》雜志記者表示,光伏電站出現的較普遍的質量問題,既有業內投資者更多只考量成本而非基于電站品質的主觀因素,也有目前國內光伏電站市場的質量體系、監管體系不健全的環境因素。
郭家寶認為,對于這個市場體系尚處建設初期的新興產業而言,業界的自律,應該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否則,投資者除了將因缺乏自律而付出代價外,還可能將承擔市場體系不健全帶來的規則風險和社會風險追訴。
創新?還是無下限?
“為了降低組件成本,除了使用等級較低的電池片,一些企業甚至使用劣質EVA 或背板材料;而有的逆變器企業,除了將核心功率模塊由傳統一流大廠產品改為非主流供應商產品外,還大量使用成本低廉的電子元器件,乃至劣質產品;光伏支架的材料,也是一再變薄⋯⋯”
據多位業內人士對本刊記者透露,在市場價格的壓力下,業內幾乎所有環節的產品生產,都有企業在盡可能的使用替代材料,或者縮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