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加大補貼力度
記者:光伏發電的度電成本能降到何值?
朱黎輝:原材料價格不斷下降,為降低度電成本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我認為,還應推廣采用各國正在大力研發的冶金法(物理法)制造光伏電池級多晶硅原料,可進一步降低原材料成本。
其次,CFZ技術還可通過進一步完善降低成本:一是不斷改進熱場提高CZ和FZ的拉晶速度,提高單位產能。二是切得越薄越好,提高每公斤硅的切片量。目前中環股份的切片已能做到145微米級厚度,未來CFZ技術達產后要爭取實現100、90、80微米級厚度。
另外,目前國際上成熟的太陽能電池技術低倍聚光系統,一是使用轉換效率超過24%的背電極電池;其次利用聚光過程的量子效應,進一步將系統轉換效率提高到25.5%-26%,這是轉換效率方面的主要技術思路。而中環內蒙項目的聚光升級版系統,電池表面并非玻璃或硅膠的放大鏡,而是采用20到30米長、2-3米寬的反射聚光鏡,這就為降低系統成本打下了基礎。不過,聚光電池對材料要求高,可能只有區熔法或CFZ法生長的硅晶體才能滿足。
因此,未來實現度電成本0.4元并非沒有可能,還有可能更低。
記者:下一階段我國該從那些方面來促進光伏產業發展?
朱黎輝:我國光伏發電存在四方面問題:國家電網功能相對落后,智能化程度不高,全國還不能實現真正的統一調度;光伏發電并網補貼政策還不夠,各地補貼也不統一;各方面補貼和支持的資金落實不到位;國家目前在推廣分布式發電,但受國情影響,城市中以群體居住的樓房為主,企業普遍并不歡迎,難以協調住戶統一安裝。現在來看,利用荒地大面積搞光伏發電站似乎更受歡迎。
下一階段,從政策支持上來說,我認為主要還是要加大補貼力度。以德國為例,德國家庭屋頂太陽能發電設備可以與公共電網并網發電。政府一般以0.99馬克一度電收購,而居民的用電價格只有0.2馬克或0.3馬克。這相當于3倍至5倍的補貼。在1974年至1984年間,日本企業生產光伏發電設備可以免稅,同時購買光伏設備還可到國家報銷70%的費用。而中國目前各地補貼情況不同,江蘇可以達到1元以上,其他地方只有0.2-0.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