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是不是與以前水電開發的失敗案例有關?
盧強:有些人現在質疑三峽出現了一些問題,實際上這些問題并不是不能解決的,也不是失控的問題。比如說鄱陽湖、洞庭湖在長江下游水位低的時候會出現“倒灌”現象,我們學水利的都知道,若經過計算和動態模擬試驗給出一個“長江下流最低允許水位值”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
事實上,三峽并不以發電為主,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洪、防旱和航運等。
關于三峽會不會出現三門峽的情況,我認為是不會的。三門峽是前蘇聯專家設計的,當時蘇聯專家把采集的資料拿到烏克蘭,是在辦公室里設計出來的。采集的資料對上游水土流失給出了一個最樂觀的估計,比現在的流失量低了10倍,所以蘇聯專家就仿照伏爾加河的設計方法來設計三門峽,這跟當時的歷史條件和體制有關,現在是不可能發生了。
關于雅魯藏布江的開發,應當與怒江同時進行,即使這樣,它的第一臺機組投產也會比怒江晚十年,因為工程量太大。關于地震的問題,其實也是有辦法的,我們可以不用混凝土重力壩,而采用堆石壩,這種壩不怕地震,沒有坍塌的風險,而且石材可以就地取材。順便說一句,雅江開發的移民數還不到三峽的五百分之一。
此外請不要忘掉核能利用。各國核電站出大事故的根源都是冷卻水系統的破壞,可是“高溫氣冷堆”具有與生俱來的安全性,它不用冷卻水,靠氣體對流冷卻,最壞的情況下是空氣對流冷卻。這種核電站的單體容量不宜太大,這種具備固有安全性的分布式核電站站址可更接近負荷,且無需選址于海邊,隨處可建。
“上海不宜有過多特高壓直流落點”
記者:開發后就是送電的問題了。
盧強:對,這時候就和電網聯系起來了。怎么送?主要目的地一個是長三角,一個是珠三角,這就必須要用特高壓,F在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送電最大安全距離大約是600公里,最大功率600萬千瓦,如果采用緊湊型線路可以送到700公里~800公里,即使這樣,距離仍然不夠,所以必須采用特高壓直流!800千伏直流線路可以送到2000公里以上,因為它沒有同步穩定性問題。
當前的特高壓直流輸電只能是“點對點”的方式,在它路經的途中,不能就地配送電力,這是個大問題。此外,若在某種特殊情況下,送上海的特高壓直流輸電線中有兩回同時發生“雙極閉鎖”,那么上海瞬間就會失去幾百萬千瓦功率,華東電網能否承受?還有,處于直流輸電末端的上海交流電網需有足夠數量的動態無功功率補償容量的支撐。綜上所述可知,華東電網應有強大的交流電網,以擔其責。這樣看來,將來西南再有更多的±800千伏直流線路東送,分散落點為佳。還有一種思路,就是可以先用部分直流特高壓送到華中,然后再用交流特高壓送到華東,這亦不失為是一種較好的方案。
作者: 來源:中國電力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