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通訊技術是能做到的,比如現在上海的調度,已經初步做到了。上海的調度員原來進行監控,現在變成了主要是監視。所以通訊和數學進入古典的電力系統,就產生了電力系統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智能電力系統。
這個電力系統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一部“機器人”。因為機器人的本質是人所創造的自動化機電系統,而且這個機電系統要服從人的原始意志。能做到多指標自趨優的就稱其為智能機器人。電力系統不是一般形態上的機器人,而是一個廣域機器人,所以我們要完成的任務是要把中國的電力系統建成一個智能廣域機器人,也就是我們的五級調度都要建立起智能調度系統。
記者:我們要建立的智能電網與國外有區別嗎?
盧強:奧巴馬先生提出的智能電網,主要是指相當于中國110千伏以下的電網,是配電網部分。而我們的大機組都是接到500千伏電網的,所以我們中國要建立的是智能電力系統和智能電網,并不僅僅是智能電網,F在上海大致實現了,原來上海的調度中心只有自動功率控制(AGC),沒有AVC,現在實現了智能,兩者協同控制,這就把上海電力系統發生事故的可能性,特別是電壓崩潰災難性事故發生的幾率顯著降低。最受調度員歡迎的一個人機界面是動態地、實時地標注出運行點和穩定域邊界,如果有事故,調度機會自動給出和執行控制策略。調度員還有權進行手動調整。
“未來將是大電網與微電網的結合體”
記者:隨著微網的發展,以后自給自足的模式是否會取代現在的大電網?
盧強:微電網在局部區域是可行的,比如學校、家庭、大型游樂場、賓館等。現在我國的功率要大于整個歐洲電功率的總和,所以未來中國電網的發展模式必定是超大型骨干電網和分布式微電網的結合體。
記者:那未來微電網會不會起到主導作用?
盧強:微電網將來會在調峰的時候占主導地位。我們現在后夜功率小,高峰時段又顯得功率不足,需要用大型火電廠以及抽水蓄能電站來調整負荷曲線。
將來要過渡到以負荷為調峰的主體,讓需求側來主動響應大電力系統的經濟運行和緊急控制的需求,從需求的角度來進行解決。
記者:這就對儲能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盧強:現在建設抽水蓄能電站對地理條件要求比較嚴格,并不適合未來分布式儲能發展的要求。而用蓄電池進行儲能,缺點是價格高、壽命短。我們要儲存三峽十個小時發的電能,就需要用為數眾多的專用大樓來裝蓄電池,三、四年又需要更換一次,顯然不現實。
現在有一個比較好的思路就是用壓縮空氣機儲能,用棄風、棄水、棄光的電來壓縮空氣,將空氣壓縮在一個能裝200個大氣壓的容器內,等到要用的時候,再將壓縮空氣噴放出來,沖動渦輪機,帶動機組進行發電。今年9月初,我們將在安徽蕪湖國家級高新開發區進行一個壓縮空氣儲能的試驗。
作者: 來源:中國電力報
責任編輯:wutongyu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