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計劃至2020年新建400萬千瓦光伏發電,以分布式為主。 2014年8月20日,廣東省發改委發布《廣東省太陽能光伏發電發展規劃(2014-2020年)》,重點在產業園區、大型公共設施等建筑屋頂相對集中的區域,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在適宜地區建設一批并網光伏電站。到2015年
廣東省分布式電站的投資收益足可保本微利。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光伏電價補貼政策,分布式發電每度電補貼0.42元,以深圳市為例,其工商業用電價格分別為工業0.816元/度;商業1.035元/度,則度電總收益可達到工業1.236元/度,商業1.455元/度。
此前,聯合光伏公司在深圳前海建成1 0兆瓦光伏電站,據該公司測算電站年發電量約960萬度,營運期內累計發電量約2.4億度,按現有補貼政策計算并假設所發電量全部自發自用,營運期內總收益可達到3億元(供工業)或3.5億元(供商業),而其初始總投資為1億元左右。全國首個眾籌模式的光伏電站同樣誕生于深圳前海。
在廣東省建設光伏電站的另一項有利條件是政府承諾“不棄光”。2014年1月,廣東電網公司發布《廣東電網公司分布式光伏發電接入計量方案(試行)》等三份文件,為光伏并網提供便利。而在補貼之外,廣東省還將對符合條件的光伏電站實行所得稅三年免稅,三年減半征收的優惠政策。
下半年或進入搶裝潮
2014年上半年的光伏裝機情況不如人意。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14年上半年全國新增光伏發電并網容量僅有3.3GW,雖同比增長100%,但距離全年裝機13GW 的目標相距甚遠。其中,分布式光伏裝機1GW,僅完成8GW目標的12.5%,天津、福建、湖南等中東部地區分布式新增裝機為零,山西、湖北、陜西新增分布式只有1 萬千瓦。
渤海證券研究所認為,造成實際裝機量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電網接入審查難,另一方面項目投資收益不明確。多家企業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反映,入網難、入網費用高是主要原因。
備受業內矚目的“嘉興會議”在此背景下召開,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嘉興會議上透露,能源局即將下發《關于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對光伏政策進行細化和調整。
據悉,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在項目備案時,既可選擇“自發自用、余電上網”,也可選擇“全額上網”。
這意味著,分布式光伏不再以是否“自發自用”為標準,只要是集中、分散式利用的項目都可以享受度電補貼,或者執行標桿電價。此后,分布式光伏在電力用戶用電量顯著減少或者消失的情況下,便可以轉為“全額上網”,執行光伏電站標桿電價,以保證投資者回報。但兩者只能選擇其一。
來自決策層的最新消息是,能源局將調研對地面電站、分布式光伏補貼政策進行微調。調整思路是:對新能源總補貼政策不變,地面電站補貼適當降低,分布式補貼則提高。再加上地方財政補貼政策,這對于觀望中的分布式光伏是絕佳利好。
多家券商及業內人士預計,如若按期完成13GW裝機目標,下半年或將進入一輪光伏電站搶裝潮。
但國內某光伏企業上市公司研投部歐文凱認為,調整后的政策仍未解決居民分布式市場遇到的障礙。
“居民電價低于工商業電價,并且自發自用比例低,造成投資收益率低。”歐文凱稱:“此外,由于屋頂光伏難以抵押貸款,大多數居民難以承擔較高的初裝費用!
作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責任編輯:gaoting